李骁:地方债大跃进,风险隐忧开始显现
前不久一则中央将清理2-3万亿地方政府债的传言,引发市场热议,但没过几天,发改委即出面否认,不过,就算否认,明眼人都知道,这几乎是秃子上的虱子了,明摆着拖不了多久。因为地方债的风险和隐忧已经开始显现。
据央行《2010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披露,截至去年末,全国共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1万余家,县级约占70%。平台贷款在人民币各项贷款中占比不超过30%。按截至2010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47.92万亿来算,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不到14.376万亿。
地方融资平台2008年兴起,2009年国家正式发文放开,今年紧急叫停,短短几年,地方债的规模仅官方数据显示,已达十几万亿之多,仅利息一项按6%-7%年息计算就令人触目惊心,且已进入偿付期,年还款金额逾万亿之巨,根据传言中要清理2-3万亿的比例推算,约占总的30%左右的地方债可能存在违约风险,及时治理已迫在眉睫。
银监会、财政部及发改委计划在6至9月间清理地方债,传言中,清理地方债的方式有三:一、纳入政府成立的公司;二、放开部分地方债的发行;三、放松民资进入管制领域。将部分债务转入数家新创设公司,解除省市级政府发债限制。中央将偿还部份不良贷款,银行承担一些损失,原先限制的开发案向民资开放。
虽说有三,但最可能的可能只有前两项,纳入政府成立的公司事实上是银行和国家买单,也即意味着是纳税人和全民承担,放开部分省市地方债的发行同时还意味着新的坏账风险,都不可取。活跃效率高易监管透明度高的民资进入限制领域是趋势,也是解决地方债的积极地应对措施,隐蔽灰暗效率低下的政府融资平台让位给民资才是共赢之道。
其实,早在去年国务院就明令清理地方融资平台,但过去这么久,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而地方债的发行规模却在急速增加,前不久,沪上一位知名投资人一口气发了数十条短信给我,信息上均是各地方国资控股企业发行企业债的信息,该投资人称,只要能买到,少则几千万,多则十亿八亿他们都照单全收,看来这个市场还是在火爆进行之中,何时能得到治理,仍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