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基督教的危机和西方文明的出路


基督教的危机内在于它的理论之中。按照黑格尔的解释,基督教的“原罪说”,也就是“人性本恶”的学说。奥古斯丁甚至认为,婴儿出生的第一天就是有罪的。上帝的任务是创造世界和人类,但作为人类祖先的夏娃禁不住魔鬼的引诱而偷尝了禁果,显然,这正是由原罪而引发的。于是,夏娃和亚当被逐出了伊甸园。上帝完成了创造世界和人类的任务,但现在又不得不面对着一个新的任务,即救赎人类。

然而,上帝的救赎活动必定是失败的,因为既然人性本恶,即罪恶是内在于人性的,所以人从根本上是无法救赎的。既然上帝无法完成这个任务,而每天的生活也都在证明上帝的无能,于是,上帝就成了一个多余的存在物。当尼采说出“上帝已死”这句名言时,实际上他已经深刻地体验到内在于基督教的“原罪说”和“救赎说”之间的矛盾。[1]

众所周知,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背景和支援意识。如果基督教因为其学说的内在矛盾而陷入危机的话,西方文明的发展也会受到严重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西方文明的出路何在?

面临着这样的危机,基督教的选择是:或者抛弃“原罪说”,从而让上帝的救赎行为变得可能,这样一来,上帝就能继续存在下去;或者抛弃“救赎说”,让上帝死去, 使“原罪说”得以维持下去。不管做什么样的选择,其结果都是基督教本身的终结。

或者是完全抛弃基督教的理论,另创一种新的宗教理论,但这样做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因为当代西方人正是从这个传统中成长起来的;或者是维持基督教的现状,即维持“原罪说”,也就等于抛弃“救赎说”,并让上帝死于其无能。

然而,对于当代西方文明来说,上帝死后留下的精神空间又由什么东西来填补呢?一是康德提出的主张,即把基督教理性化,实际上也就是把基督教转化为一种单纯的道德学说。在青年黑格尔的宗教批判的著作中,我们也能发现这种类似的意向。二是蒂利希所倡导的“终极关怀”,即试图通过满足一个人临终时的愿望的方式来淡化他无法得到救赎的遗憾;三是像麦金太尔一样,竭力复兴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倡导的古代城邦生活中的美德。但由于这些美德是先于基督教的道德观念而被阐述出来的,因而它会进一步导致基督教文化的衰弱。

总之,在后基督教时代,西方文明的出路究竟在何处?这还是一个有待深思的问题。



[1] 在与西德《明镜周刊》记者的谈话中,海德格尔提出:“只还有一个上帝能够救渡我们”,但在尼采宣布了上帝的死讯后,海德格尔所说的“只还有一个上帝”指的究竟是谁呢?人们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