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揭秘:端午节来历,准确说是百姓出于健康需求
九牧林医家导读: 如今说,端午节,是我国人民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观其历史,这理由不充分的。
因为,中国百姓自古以来的政治觉悟,从来还没上升到如此自觉的高度。何况,屈原当时身为楚国人,国与国的概念,原本就差别大。战国时代,强调的爱国与现在的爱国,就是不一样。
因为,战国时代国家的人,爱国与他的爱国范畴,是有所不同的。更犯不着后来的秦国人,及其后代,也纪念屈原的爱国心吧。
屈原,之所以取代了伍子胥,我们说,应归功于屈原的文学造诣,后代文人们,对屈原文学成就的膜拜,给他罩上了美丽的光环。故此,便一代一代文人们的引领下,屈原受到神化!
一、端午起源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二、端午起源另类说法,伍子胥忌辰之说
三、国家隆重推出端午节假日,百姓仍视健康日
如今,我们国家隆重推荐端午节,并定为节假日,的确是出于爱国主义和继承传统文化的需要。
民众仍然如此看重端午节,并非是一种为了纪念屈原的自觉性使然,而是为了一家人的健康需求,不信,随便去问菜市场买艾叶菖蒲的主妇们,她们才不至于首先想到的是纪念屈原爱国哩!
从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菖蒲,这三种端午习俗来看,划龙舟只是一种体育运动方式了,不能为全民所共享;生活水平提高了,吃粽子的兴趣也越来越淡了。但是,挂艾草菖蒲的习俗,无论城市乡村,依然普遍。
在古代,我们人民因为医学不发达,在长期的实践中,渐渐发现了中草药的神奇效能,于是,借端午节来进行一次全民净身保洁运动。
首先,是采药,《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
其次,是药浴,《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就是用菊科的佩兰煎水沐浴,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据说可治皮肤病。
在我国洞庭湖一带,至今保留着端午用艾叶洗澡的习俗,现在用科学的眼光看这千古习俗十分正确,因为五月天气湿热,是各种细菌繁殖的最佳时节,古人从艾叶菖蒲的药性中认识到了这一特殊价值,直到今天,一些洗浴类保健品都是从这些植物中提取的天然精华。
再次,是饮蒲酒、雄黄、朱砂酒,还用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
所以,“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成了我们民谚。
因为,这关系到自身和家人的健康,端午节便成了国人的健康日。
端午节,这已经成为全民的一种自觉健康意识,并非如许多所说的那样,首先,想到的是,纪念屈原,那么的爱国,那么的崇高。因为健康已经成为国人的第一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