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死亡,升华人性
——读朱秀海《穿越死亡》(评点本)
作者:无可奈何读书去
这是一本描写上世纪七十年代那场自卫反击战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一本“主流意识”的小说吧。不过题材虽然“主流”,作者的表现方式与写作手法却不落窠臼,绝非小说所表现的那个年代那种普遍的“高大全”式的令人望之即厌的俗套手笔,正是因着这种“非主流”的手法,使小说的价值得以凸显。
全书由三个层次构架而成。其一当然是军旅文学所必备的战争场景描写,这是主线,既起到环境烘托、场景布置的作用,也一一引出故事中各色人物粉墨登场。此部分非常考验作者的功力,就好像科幻作家专业知识不够写不了硬科幻,只能从情节和感情上玩软的一样。而朱秀海不愧是军旅出身,这一层不论是从战术上的谋略布局、沙盘推演,还是枪林弹雨、炮火纷飞的激情场景,都是那么的活灵活现,逼真得直让人透不过气来。专业的、令人信服的战场白描,让我等有着“战争情结”的热血男儿大呼过瘾。其二是作者别出心裁的人物小传。每一个人物出场后,即对其生平家世追本溯源一番,不吝把很多英雄在还不是英雄前的那些“不光彩”的往事抖搂出来,任人品评,这就有别于以前那种十分普遍的“完美的理想主义式”的英雄描写手法。而放下身架从草根写起,描写英雄的七情六欲、家长里短、甚至是晦暗的一面,正是表明英雄不会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贴近人性和文学本质的描写方式,无疑使得作家笔下的人物更显真实可信。第三层就是小说中人物的大段心理独白,这既可说是一大亮点,但也并非无可挑剔。整本小说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即是作者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处处凸显出一种异乎寻常的细腻。每个人物的心理演变过程都有如草蛇灰线,层次分明,这就使小说中的人物益发的栩栩如生,读者犹如亲身经历一般,实难不令人眼前一亮,亦很难让人相信作者本是一介军旅书生而非一名心理医生。可惜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心理描写上,作者过分追求那全程的、完美的、圆满的极致细腻,这种大段大段的意识流手法,也易使读者产生审美疲劳,何不用一些烘云托月、虚实相间的手法呢?我以为此处值得商榷。
当然,若只有以上这些,那也不过就是一本杀时间的通俗读物。每一本伟大的战争作品,自然绝不可能仅凭这些就能成就其伟大。若不对战争摧残人性的残酷本质进行深入反思,不对战争中人性丑陋黑暗的一面施以挞伐,不对人性光明伟岸的一面予以彰显,这样的作品我以为是没有灵魂的。很高兴,我看到这部作品是有灵魂的。为什么要战争?作者告诉我们:“战争是一个民族向敌人展示自己的力量和决心、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尊严的特殊方式。正是民族体内那种深厚、伟大、永远不可被战胜的力量与决心,才使得这个民族战胜各种内忧外患生存下来,并将一代代永远生存下去,不断创造和延续光荣。”这个道理小说中那个出身革命世家自认为天子骄子的团长在战争开始前是不懂的,他以为战争是施展才华的舞台和晋身的阶梯,以作秀为宣扬自己的手段,以目空一切的孤傲掩盖自己对鲜活生命的漠视,直到真切感受到了战争的惨烈、生命的脆弱、死亡的无所不在、人性的伟大……他才真正体会到:他的生命并不比别人更宝贵,只有真正尊重每一个士兵,把士兵看做战斗和胜利的根本,那才是为将之道。作者还说:“战争和死亡并不就是他们自身,而是代表他们自身之外的意义:一个民族对于和平以及尊严的渴望。”正是领悟了这一点,那些只是为了谋个官职好让家属随军、可以排队等福利房、为有个靠山而拼命钻营、甚至只是为了能让家里买得起一头耕牛的凡夫俗子们,那个仅有16岁只想当科学家的早熟天才少年排长,所有这些一分钟前心理还是平民的军人,在死亡压顶的绝境中悟了,在倒下战友的血泊中悟了,无暇拭去泪水,一切只为尊严和履行作为一名军人的职责,一切只为在战争中才体会到的可贵和平,他们在怯懦中爆发,穿越死亡,战胜恐惧,英勇赴死,最终获得心灵的解脱,人性的升华!
若一部好小说犹如红花,那序言应近乎于绿叶吧。红花配绿叶的相得益彰,在这本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此书前序的作者野莽,将我现在说做的事、所写的文字——评点文学,这一日渐衰微的活计,从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名人佚事等诸方面细细道出,让人对评点文学这一“新鲜”事物了解甚多、收获颇大。野老谓:评是评议,点是圈点。卷前便是眉批,卷后便是尾批,卷侧便是旁批,字里行间便是夹批,题下便是题下批……如野老所说来分类,鄙人这篇陋文应算是“总评”了吧?至于为何要评点,一本书干干净净的寿终正寝有何不好?野老谓:尝到美食立刻抒发舌尖的快感,看到佳人一语就能道出她是个瓜子脸,这比那些摆开架势从动植物和人的基因开始进入,三小时后论到人体器官味觉和视觉的大评论来,它的短小正好成了特长。此言于我心有戚戚焉。至于说“妻不如妾、妾不如婢、婢不如妓、妓不如偷、偷得着不如偷不着”此等名言亦为冯梦龙评点之辞,已是额外收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