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近日再度浮出水面。
5月31日据外电报道,中国银监会、财政部及发改委,拟于6月至9月期间,处理2万-3万亿元可能违约的地方政府债务。随后,央行于次日首度公布《2010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报告显示,至2010年年末,全国共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1万余家,较2008年年末增长25%以上,其中,县级(含县级市)平台约占70%,同时该报告表示平台贷款在人民币各项贷款中占比不超过30%。
政府地方融资平台以及债务问题一直讳莫如深,旁人难以窥其全貌,本次央行主动提供的信息可谓一大进步。按照官方数据2010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47.92万亿元计算,那么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上限约为14万亿元。这一数据初步为我们勾勒了地方投融资平台大致形貌。也正因为统计口径的问题,与银监会此前摸底数据有大概3万亿元的差额。
姑且不论技术问题,地方债务再度引发公众的集体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地方债务规模几何?如何买单?
种种言论铺天盖地背后,我们几乎忘了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是个老问题,如今只是死灰复燃而已。无论各家口径如何,至少说明了两点:首先,中国政府债务水平并非如同表现出来的那么安全,目前名义债务占比2010年GDP总量为20%左右,而加上地方政府债务之后可能接近50%。其次,中国银行业的坏账水平还会因此面临新一轮上涨,目前银行业坏账平均水平仅为资产比例1%略多,如今计划清理的债务就可能占贷款比例接近5%——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内地银行股表现一直欠佳。
如何处理地方政府债务?这一问题需要回溯地方政府债务的前世今生,这不得不引出金融危机之后的“四万亿”投资大手笔始末。其实,当时中央财政的出资仅为1.2万亿,其余7成投资大部分来自地方政府。由此可见,地方政府的债务累计实际上是在中央政府默许甚至鼓励之下簇生,而如果今后需要处理,中央政府自然难以置身事外。
也正因此,根据上诉外电报道,计划中做法是将部分债务转入数间新设立的公司,并解除省级及市级政府机构出售债券的限制,同时中央政府将整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如果这一消息属实,意味着地方政府几乎免责,而银行亦算豁免,结局是中央政府兜底——这几乎如同九十年代处理国有银行坏账思路一致,可谓纳税人集体买单。可以想象,这一消息公布之后,引发公众极大反弹。
理性来看,无论中央政府买单,还是地方政府出资,还是银行背书,本质上可能并没太大区别。在当前政府拥有绝大部分资源以及银行股份的系统之下,纳税人、储户、投资人几乎三位一体,具体选择哪一种清偿方式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加诸于全体纳税人之上。
事实上,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重重,并不是新鲜事情,缺乏透明度、预算外运营、高杠杆比例、长债短借、推高土地价格等弊端有目共睹。然而,在当前财政体制之下,税收与责任的不对等、激励与惩罚的不匹配,使得地方政府很难避免过分融资的诱惑,这也促生了当前通货膨胀高企、资产价格上涨的两难格局。在过去两年,监管机构以及各级政府都曾表示过不同的关注以及担忧,然而也因为大家私下都认为即使危机爆发,也会在十年后或者更晚,所以不愿声张。
“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自然是理性人的判断,但是这判断的前提可能过于乐观。虽然目前地方政府债务尚未到偿还高峰,大火可谓尚未燃到眉毛,但未来三年地方债务危机的压力会逐步显露,还本付息风险不容小觑,或许就是地方债务危机爆发期。不过,笔者认为亦无须过度诠释地方债务危机的严峻性。即使可能存在种种流动性问题,但目前尚难断言地方债务会促成新的一轮银行业危机甚至全局性风险——事实在于,政府目前看来有能力也有资源和意愿控制、承担这一不菲代价。
“出来混,总要还的”。总体来看,无论何时何地如何爆发,无论如何兜底,地方债务危机只是我们迟早要为“四万亿”的付出代价。买单是无可避免的,但是教训是否领会呢?这或许也涉及对于当年系列刺激政策的根本反思:首先,经济增长不一定在任何时刻都保持在8%以上,适当下滑并非不可承受;其次,财政刺激政策并非没有代价,而政府的效应也不是万能的。
地方政府债务死灰复燃
评论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