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丛书(1)
日出东方
王先金 编著
第七章 毛泽东创建新民学会
董必武成立武汉党组(4)
周佛海在日本建共产主义小组
中共的建党工作,很快由国内发展到国外。
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中,出现了共产主义小组。这个小组只有两名成员,即施存统和周佛海。
施存统在杭州因那篇《非孝》,闹得沸沸扬扬,无法立足,来到上海。在上海,他参加了共产主义小组。他在1920年6月前往东京,与周佛海取得了联系,成立了日本小组。陈独秀来信,指定施存统为负责人。
周佛海,1897年出生于湖南沅陵县。上中学时,他便是一个不安分的青年,曾在沅水中洲的龙吟寺墙壁上题诗一首:
登门把酒饮神龙,拔剑狂歌气似虹。
甘处中流拦巨浪,耻居穷壑伴群峰。
怒涛滚滚山河杳,落木萧萧宇宙空。
不尽沅江东逝水,古今淘尽几英雄。
小小的年纪,周佛海就有了雄心勃勃的政治抱负。所以他最初站在中国共产党的阵营之中,忽地变成国民党的要员,最后又成为汪精卫汉奸政权的显宦。
1917年5月某日,周佛海从学校返回家里,遇着山洪爆发,沅江水涨,不能渡河进城。于是他在家住了四天,等着水退。等他到了学校,一位同学对他说:“老周!你可以到日本留学去了,最近就动身。”周佛海还以为那位同学是在与他开玩笑。那位同学又说:“你不相信,我和你去见校长。”见了校长,果然是真!原来他有个同班同学的哥哥在东京,前一年把他叫到东京去了。他来信说东京生活并不贵,每年只要一百五六十元,如果肯用功,一年之后,就可以考取官费。周佛海的好友邬诗斋便发起凑钱送他去日本。
周佛海的父亲早亡,他告别老母、发妻远行,口占一首诗:
溟溟江雾暗,寥落曙星稀。
世乱民多散,年荒鬼亦乱。
心伤慈母线,难舍娇妻儿。
回首风尘里,中原血正飞。
他头一回出远门,和两个同学同行。三个人不会讲一句日语,居然也从上海来到了日本。经过短期补习,周佛海考进了日本第一高等学校,获得官费。在那里,他开始从杂志上读到许多关于俄国革命的文章。
一年之后,他开始译书,写文章,开始钻研社会主义学说,开始跟梁启超、张东荪有了联系。
1920年夏天,周佛海决心回湖南省亲。他从日本来到上海,便不能再往前走了。因那时张敬尧督湘,湖南人民和湘军群起驱张,战事紧张,道路不通。既然不能回家,便到杭州去玩。在杭州待了三个星期,因热不可耐,仍旧回到了上海。
周佛海到了上海,张东荪告诉他,陈独秀要见他。他便和张东荪、沈雁冰,去渔阳里二号,拜访陈独秀。当时,第三国际代表维经斯基也在座。当维经斯基明确提出,希望组织中国共产党时,张东荪不愿加入,周佛海和沈雁冰同意加入,因此,周佛海便成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
后来他自己也承认,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怀着个人动机也就是政治野心的。那时他才二十三岁,是一大群热血青年中的一个。然而,他的政治野心,他的领袖欲,却为他后来叛离中共、成为汉奸卖国贼预伏下了思想之根。
当周佛海回到日本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海边救了一位日本少女,不久他就忘记了家中发妻娇儿,和那位日本少女热恋起来。这是后话。
张申府在法国成立党小组
张申府
撒向法国的中共“种子”是张申府。他是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最早的成员之一。他跟蔡元培同船去法国,是被吴稚晖聘为法国里昂大学中国学院教授,讲授逻辑学。
张申府到法国后发展了刘清扬加入中共,并结为夫妇。经他们二人介绍,周恩来于1921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接着,由上海又去了两个党员:赵世炎、陈公培。他们两人是在上海入党的,都是陈独秀介绍去的。于是,张申府、周恩来、刘清扬、赵世炎、陈公培五人组成一个小组。不久,小组的事就由周恩来管理了。
当时在法国的李维汉是少年共产团(CY),他是1921年底回北京后入党的。蔡和森也是少年共产团(CY),后来在北京入党。陈延年、陈乔年没有加入小组,他们兄弟俩当时是无政府主义者,反对他们的父亲陈独秀。后来回国后,他们慢慢进步,走到了共产主义路上,加入了共产党。并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献身。
周恩来是在1920年11月7日,由上海登船去法国的。
周恩来祖籍浙江绍兴,1897年出生于苏北淮安。取名恩来,原意是“恩惠到来”。字翔宇,也就是要飞翔于宇宙的意思。所以后来他常用笔名“飞飞”。他的另一个笔名“伍豪”,则是他参加觉悟社时抽签抽到五号,取了谐音为“伍豪”,而邓颖超抽到一号,取了“逸豪”为笔名。
周恩来自己说过:“在血统上我也许是鲁迅先生的本家,因为都是出身浙江绍兴城的周家。”
十二岁那年,周恩来离开淮安老家,随伯父周贻赓到沈阳。十五岁时,由于伯父调到天津工作,他也到天津求学。
十九岁那年,他从南开学校毕业,头一回出国到日本留学。上船时,朋友送了一本《新青年》第三卷第四号。他在途中细读了这本杂志,思想产生共鸣。
日本使周恩来失望,因为当时的日本正在跟中国北洋军阀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周恩来参加了留日学生的爱国运动。
留日两年后,周恩来决心归国。他在1919年4月回来,恰逢震撼中国的五四运动。周恩来在天津组织了觉悟社,成为天津学生领袖。他请来李大钊到天津觉悟社演讲,跟这位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有了交往。
1920年1月,周恩来被天津警察厅逮捕,过了近半年的铁窗生活,使周恩来的思想迅速走向成熟,看透了旧中国的黑暗,决心点起一把革命的火,照亮这个黑沉沉的国家。
出狱之后,他又去北京见李大钊。为了寻求真理,寻求拯救中国之路,他踏上了西去的航船,到欧洲去。他原本打算去英国的,从法国到了英国,住了五星期,还是回到了法国。因为法国的生活费用要比英国省得多。
在法国,周恩来终于认准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马克思主义之路。
1920年5月9日,又一艘轮船驶出上海,开往法国。
在码头送行的人群之中,站着又高又瘦的毛泽东。船上赴法青年中,有许多湖南青年,内中有毛泽东的好友萧三。同船的也有四川青年,内中有一位十九岁的不大爱笑、言语不多的小伙子,名叫赵世炎。
赵世炎四川酉阳人,又名施英,号国富,笔名乐生。后来又取了个俄国名叫“阿拉金”,那是他在1923年由法国去莫斯科学习的时候。
赵世炎兄弟姐妹九人,他是老八。他的妹妹,亦即老九,比他小一岁,名叫赵君陶。赵君陶就是后来当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的李鹏的生母。
他的父亲赵登之,是酉阳地主兼工商业主。1914年,赵登之得罪了当地的恶霸,不得不带着五个未成人的孩子迁往北京。到了北京之后,赵世炎进入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学习。他很喜欢英语,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英语,使他后来出国受益匪浅。
赵世炎在1917年结识李大钊。在筹备成立“少年中国会”期间,李大钊让赵世炎也参加一些活动。
五四运动爆发后的第三天五月七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中成立学生会,赵世炎便当选为干事长。七月赵世炎在附中毕业,正式参加了少年中国会。
他在前往法国路过上海时,去看望了陈独秀,跟陈独秀建立了联系。到了法国后,他一边在工厂做工,一边研读法文版的《资本论》和法共中央机关报《人道报》。1921年2月,赵世炎通过陈独秀的关系,跟张申府建立了联系。接着,他就加入了“五人小组”旅法共产主义小组。
到1922年,赵世炎和周恩来等人组织成立了“旅欧少年共产党”。当年6月18日上午,十八个中国青年陆续来到巴黎西北郊外的布洛宜森林,举行秘密会议旅欧少年共产党成立大会。
赵世炎主持会议,他有很好的口才。出席会议的有王若飞、陈延年、陈乔年、刘伯坚、余立亚、袁庆云、傅钟、王灵汉、李维汉、萧朴生、萧三、汪泽楷、任卓宣、郑超麟、周恩来等人。
每人拿了一把铁折椅,在林中空地上围坐成一个圆圈。会议十分热烈。在讨论到团体的名称时,周恩来说:“我主张用‘少年共产团’为名,不同意‘少年共产党’,因为一国不能有两个共产党。”另外有人说:“少年共产党有‘少年’两字,即表明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所以大家还是同意用“少年共产党”这个名称。周恩来提出入党要举行宣誓仪式,许多人不知道宣誓是什么意思,也引起热烈的讨论。
会议选举赵世炎为书记,周恩来为宣传委员,李维汉为组织委员。
也就在1922年,中共旅欧总部成立,赵世炎任中共法国组书记。
也在这年的九、十月间,赵世炎、王若飞、陈延年、陈乔年和萧三五个人,由阮爱国(即胡志明)介绍加入法国共产党。胡志明当时是法国共产党的重要成员之一,在法国共产党的成立当中,他也起了作用。
旅法共产主义小组中唯一的女成员就是刘清扬。她是回族,生于天津。是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的发起人,担任过天津各界联合会常务理事。她是觉悟社社员,与周恩来、邓颖超都很熟悉。
刘清扬后来转到德国勤工俭学。回国后,从事爱国妇女团体的组织工作。在大革命失败后,她脱离了中共。1944年她在重庆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担任中央执行委员兼妇女委员会主任。
1949年后刘清扬担任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1961年她重新加入中共。1977年7月19日,她以八十三岁高龄在北京去世。
李立三是毛泽东的“半个朋友”。也来到了法国。
当年“二十八画生”贴出《征友启事》时,得到回答的一共有三个半人。一个是罗章龙,他参加了共产党,接着又转向了。另两个回答来自一个姓萧和一个姓黄的,这两人后来变成极端反动的人。那“半个”回答来自一个没有明白表示意见的青年,名叫李立三。他听了毛泽东的话后,没有提出任何具体建议就走了。
其实,李立三头一回跟毛泽东见面,一则因为比毛泽东小六岁,二则刚从县城来到长沙,一时语塞,所以什么也没说。
李立三是湖南醴陵人,原名李隆郅,笔名唯真。他在1919年11月抵达法国。
李立三和赵世炎、陈公培、刘伯庄、刘伯坚等,在1921年2月,曾准备在法国成立“共产主义同盟”。但因为在当时的八个人当中,有的还不完全是拥护马克思主义,所以又改名为“劳动学会”。
李立三也曾和赵世炎、蔡和森商量,打算在法国筹建共产党。不过,由于他们参加了反对北京政府卖国行径的学生运动,李立三、蔡和森被法国当局押送回国,无法实现预定的计划。
1921年10月4日,李立三、蔡和森等104名中国学生被押上一艘邮船,驶往中国。其中唯一的中共党员是陈公培。一到上海,陈公培便带着李立三、蔡和森去见陈独秀。他俩当时经中共中央同意,成为中共党员。
此后,1927年,李立三在中共“五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28年赴苏,受到斯大林三次接见。中共“六大”后出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秘书长。1930年由于推行“左”倾的“立三路线”,给中共造成莫大的损失,从此他受到批判。解放后出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劳动部长等职。“文革”中受尽凌辱,吞服了大量安眠药,于1967年6月22日离开人世。1980年,中共中央为他平反昭雪。
新民学会五烈士
蔡和森:(1895-1931)
中共初期杰出的理论家和宣传家,在党的二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远在五四运动以前,在湖南一般先进青年中,就盛称毛泽东、蔡和森之名,而奉之为表率。
蔡和森是湖南湘乡人,自幼就是在看牛、当学徒、种田和学手艺的时候,努力自学的。考入第一师范后,他刻苦用功,实战精神、善于分析,以及长于写作和严肃的生活作风,都同毛泽东有相似之处。他们两人一起发起组织新民学会,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同时信仰马克思主义。
1917年8月23日,张昆弟渡河至岳麓山下蔡家一连住了三天。他们天未明就上山运动,白天越山漫游,晚上就畅谈各人的抱负。
蔡和森讲到理想和要循序进行之事。他说:“一、现在中国社会学无专书,想研究中国社会从古至今,其间变迁的事实,及不变常存的真理。二、中国无一部完全史书,所谓二十四史及通监等史书,所载的无非是天子和卿大夫的事情。准备从省志、县志等书,一一考察,以平民社会之事为主,编写成一部史书。三、中国语言和文字不统一,研究语言、文字统一的办法,以便社会民智的普及。”接着,他又谈到读书之事:“近来,西欧文化东来,与我国旧有文化,干格难容。而主张新文化的人弃旧书不读;守旧文化的人,又弃新书不读。我的主张是多读新书,而旧书也必须研究。中国文化及一切制度,不一定都是好的;而西欧文化制度用之于我国,也不能完全照搬照抄。斟酌国情,旧有的东西,其中好的留下,不好的则去掉;外来的东西,在中国可用的采用之,其中不可用的则去之。折中至当,两无所偏。这是我们读新书、读旧书所应该遵循的原则。”
张昆弟说,他完全同意蔡君的看法。
蔡和森在法国勤工俭学,于1921年被法国政府驱逐回国,随即在党中央工作,参加领导了1925年的五卅运动。他是1931年在香港被捕的,引渡到广州。反革命刽子手竟残酷到把他的四肢摊开,钉在壁上活活打死,胸脯被刺刀戳得稀烂。
张昆弟:(1894-1930)
幼时在家乡益阳小学读书,就喜欢康梁学说,在家种过田。1913年考入第一师范。在学校时,思想、抱负、治学和生活各方面,也都是与毛泽东志同道合。他的功课、品德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1919年,他到法国勤工俭学,因进行革命活动1921年与蔡和森等同志被法国政府驱逐回国。回国后即由北京的党组织派为铁路工作特派员,参加领导了“二七”大罢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仍在北方作工人工作。1928年成立红军第五军团后,他担任政治部主任,随后同贺龙一起创建湘鄂西的革命根据地。1930年于鄂西洪湖地区英勇牺牲。
陈昌:(1894-1930)
湖南浏阳人,号章甫。他也是“新民学会”的组织者之一。他在小学读书的时候,就喜欢站在窗口旁若无人练习讲演,很有演说天才。他声音宏亮,长于说理,曾任学友会的雄辩部长。1920年毛泽东回长沙任一师附小主事时,陈昌也在此教书。毛泽东开始组织湖南工人运动时,他也是主要参加者之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派他到水口山工作,任工会主任。1930年,他由上海去湘西贺龙部队工作时,路经沣县被捕。经过严刑拷打,陈昌同志没有任何口供。在长沙临刑时,他还作了一篇激昂动人的演说。
何叔衡:(1876-1935)
他是和毛泽东一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湖南代表。湖南宁乡人,自幼随父在家一边读旧学,一边过挑水劈柴的生活。18岁时考取秀才,这时就已具有浓厚的反抗清政府的革命思想。
何叔衡在本县书院读书时,同姜梦周、王凌波、谢觉哉三同志最友善。后来他们四人又一同去云山小学教书。1912年,何叔衡考入第一师范讲习科。两年毕业后,在长沙楚怡小学教书。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时,何叔衡是会员中最年长的一个。他矮矮的个子,结实的身体,对人赤诚而热心,最肯出力,也最能刻苦。
谢觉哉刚认识毛泽东不久,即听到何叔衡说:“润芝是个奇人。在第一师范读书,看不起学校的课目,不大上课。他一向研究什么,就把那一类书搬来,关起门来一个人在读。管理员王季范是他的亲戚,劝他说:‘你要上课!不上课是不合校规的。’毛泽东说:‘这样破坏我的读书计划,我不能够。’又说:‘你定要我上课,我一发问,教员不能答时,就让他滚蛋,你能答应吗?’王季范没法,只好在乎他。”
一天,何叔衡对谢觉哉说:“毛润芝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润芝说我‘不能谋而能断’,这话道着了。”何叔衡以不能谋而自谦,故能虚心接受人家的意见;但他以能断自负,每在危难震撼,人们犹豫的时候,他能不顾人家反对,不要人家赞助,毅然走自己的路,站在人们的面前。毛泽东常说:“叔翁做事可当大局,非学问之人,乃做事之人。”“何胡子(他留有八字胡)是一条牛,是一堆感情。”“热烈的感情四射着,触着就要被他感动,叔衡同志确是如此。他的感情是统制在高度的正义感下面的。”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党派何叔衡去苏联学习。
1934年红军长征之后,何叔衡与瞿秋白、邓子恢等同志于1935年2月撤出苏区时被敌人包围,他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走不动了,在福建长汀县水口附近坠崖殉难!
罗学瓒
湘谭株洲人,在第一师范读书时和毛泽东同班。他身材矮短,语言重浊。根据他在学校学习的情形宜于从事教育工作,因此毛泽东劝他不必一定坚持去法国勤工俭学。毛泽东在给他的一封明信片上写道:“不如从事教育之有大益。性质长此一也;可以研究与性相近之学,如文科二也;育才作会务(指新民学会会务)之后盾三也。”因此他参加勤工俭学的留法预备班时,是学的教育,后来到法国从事华工教育工作。在北京时,他和毛泽东等八个去法国的湖南学生住在一起。他也是和蔡和森等一道,被法国政府赶回国的。
1921年后,他是毛泽东领导工人运动的得力助手之一,他组织过长沙最初的人力车工人罢工,一直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他仍在上海作工人运动。据说他是在1930年在浙江工作时牺牲的。
参阅资料
1.叶永烈著:《红色的起点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实》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版 (1997.03.06)
2.《父亲李富春叫母亲蔡畅“大姐”》李特特/文《作家文摘》2000.6.20
原载《中华儿女》总第156期 (2000.10.29)
参见《……》 (1970.12-1971.1记 2001.12.13)
3.《毛泽东为何不去法国留学》沈卫威/文《作家文摘》2002.3.26
原载《中华读书报》2002.3.13 (2002.04.27)
4.《中国留法第一人李石曾》高远/文《参考消息》2002.11.19
原载法国《欧洲时报》2002.11.9 《留法百年 中国留法第一人李石曾》
(2002.11.18)
5.《罗平海眼中的父亲罗章龙》刘朱婴/文《作家文摘》2006.3.24
原载《中国老年》2006年第3期 (2006.03.29)
6.《湖南自治宪法的问世与夭折》孙卓/文《文摘周报》2006.6.13
原载《温故》孙卓/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6.06.20)
7.《著名共产党人改名趣事》王树人/文《文摘旬刊》2005.3.25
原载《党史博览》2005.2 (2006.07.01)
8.《毛泽东为什么没有去法国留学》高远/文《作家文摘》2007.3.9
原载《看世界》2007年第3期 (2007.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