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举报的热情“伤不起”


    微博举报的热情“伤不起”
 
  赵志疆

  6月1日下午,一条“列车上疑有人贩子”的微博引起了网上打拐热潮,北京铁路警方接报后立即布警,警方将两名抱小孩的“嫌疑人”带至派出所调查。经查,这两人确为小孩的父母。对于外出途中遇到这样的事,他们感到无奈和“堵心”。事件被核实清楚后,发微博的网友删除了该条微博,但因此引发的争议浪潮并未平息。

  坦白说,在转发那条微博的时候,我也曾犹豫了一会儿,原因很简单:不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担心因推波助澜而伤及无辜。但转念一想,对信息作出判断并及时展开调查,这本是公安部门的职责所在,网民的参与充其量不过是积极提供线索,这与因网民“赤膊上阵”而引起巨大争议的“微博打拐”,显然大为不同。于是,数秒钟之后我转发了这条微博。我想,铺天盖地的转发热潮中,多数人都与我有着同样的想法,最初发布这条微博的网友也不例外。

  事情最终以这样的方式结束,恐怕是多数参与者都始料不及的。这样的结局,往好的方面说,终于令关注此事者松了一口气;往不好的方面说,给一个无辜的家庭平添了几分烦恼,这显然是公众所不愿看到的。但是,倘若因此而棒杀网友的参与热情,未免有些打击他们难能可贵的公共责任意识。

  应该明确的是,网友的参与只是质疑,以及在此基础上寻求公安部门的查证,这不是武断地作出结论,更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直接干预。那么,是否公众每一次参与的前提都应该是“铁证如山”呢?倘若如此,岂非人人都成了“福尔摩斯”,公安机关独立办案的职责何以体现?倘若要求公众的每一次线索反馈都能查证“铁案”,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不知有多少人仍将热心于公共事务,公安机关广泛征集线索的群众路线又将何以实现?

  毋庸讳言,对于身边可能发生的种种不法行为,多数人都没有十足的判断把握;同样,正是因为担心“惹祸上身”,多数人尽管心存疑虑但最终保持沉默。于是,多少罪恶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实土壤中悄然滋生。如果说“微博打拐”引起广泛争议,是因为有点越俎代庖、自行其是的话,面对几乎同样的问题,网友发帖求证寻求公安机关的介入,到底有什么不妥? “误伤”,是谁都不愿看到的,但在公安机关调查取证的过程中几乎在所难免,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家庭被打断旅程的结果,是为了避免另外一个家庭的支离破碎,孰重孰轻,应该不难判断。

  退一步说,如网友所说“孩子上车一直是撕心裂肺地哭”属实,孩子的家长是否也有值得反思之处?网友之所以产生怀疑,是因为孩子家长的行为举止有违常理,在具有公共责任意识的现代公民社会,因此而引起质疑不足为奇。国人普遍缺少公共意识,即使在公共场所也习惯于我行我素,毫不顾忌他人的看法和影响,从这一点来看,此次“误伤”对于孩子家长来说也不失为一个小小的教训。

  这次风波的最大亮点在于,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第一时间参与微博报道,并连续向网民披露事态进展。实际上,也正是因为陈士渠的积极参与,事件才能迅速查清真相。尽管只是一记“乌龙球”,这依然是一次警民互动的成功演练。陈士渠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在微博上看到的,我都会安排核查”。这一次,他无疑用行动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也赋予了微博以现实意义如果每一条线索都能得到足够重视,每一种声音都能得到积极反馈,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平台,在这种良性互动的基础上,何必担心网友不明真相的围观?

  从网友发布微博,到公安机关介入调查,直至最终水落石出,整个过程不过几个小时,高效的警民互动为诸多网友所津津乐道。尽管其中出现的“误伤”值得反思,但绝不应该因此而否定网友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不是哪一个具体的网友“伤不起”,而是宝贵的公共责任意识“伤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