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国际竞争力
根据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通过比较全球59个国家和地区四大项目表现,包括经济表现、政府效能、商业效能及基础建设来评分进行排名,四大项目涵盖共331个分项标准,确定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每年5月中旬发布一份《世界竞争力年报(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WCY)》。
2010年,世界竞争力排名前十名依次是:新加坡、中国香港、美国、瑞士、澳大利亚、瑞典、加拿大、挪威、马来西亚。2010年它们在金融危机中率先复苏,并且发展迅速,新加坡在2010年一季度的经济增长甚至达到了13%。
2011年,世界竞争力排名前十名依次是:中国香港、美国、新加坡、瑞典、瑞士、中国台湾省、加拿大、卡塔尔、澳大利亚、德国。
新加坡的国际竞争力稳居前三,说明它具有非常坚实的基础。
——新加坡的政府效率来源于其政府制度,这种政府制度对维护并促进其国际竞争力的意义表现为政府对经济的影响度、制定法律规章制度、实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及政治制度的适应性等方面。经济史学家道格拉斯·诺恩指出:“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这一悖论使国家成为经济史研究的核心,在任何关于长期变迁的分析中,国家模型都将占据显要的一席。”
——政府的果敢决策。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新加坡政府,勤政为民,敢于面对,沉着应战,迅速推出经济发展的新策略:促发展,保饭碗。大力提倡人力培训,借以提升员工的生产技能,国家加大投入,同时要求公司和企业也加大投入,“磨刀不误砍柴工”,为经济复苏储能蓄势,以利待发。此后,有大作提升生产力的大文章,举全国之力,大力发展经济,已经初见成效。(张福润)
——新加坡以其严谨、规范的教育理念,始终保持教育竞争力国际排名的前列。新加坡作为一个重视高等教育的国家,其教育竞争力的国际排名遥遥领先,稳居第一把交椅,其高等教育的规范与稳定发展,值得中国学习借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教育报联合推出由中央教科所各研究中心完成的《中国教育竞争力报告》等系列报告对全球53个国家的教育竞争力排名(2009年),教育竞争力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新加坡、美国、芬兰、丹麦、澳大利亚。排在最后5位的国家分别是印度、墨西哥、土耳其、秘鲁、委内瑞拉,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中国教育竞争力居于第29位,属于中等水平。
——重在全民参与。应对金融危机,新加坡政府可贵之点,把困难交给民众,把政府的决策告诉人民,而公司、企业和广大民众,相信政府决策,响应政府号召,拼搏向上,做好工作,团结一致,共度难关,显示了新加坡全体国人战胜困难的英雄本色。无论是工友培训,还是大力提升生产力等计划的实施,社团、公司和企业给予积极的配合,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新加坡的伟大力量,确实是存在于民众之中。(张福润)
——新加坡国家控股公司有近600家, 雇员总数近10万人,每年盈利数十亿美元;法定机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超过40%。总体上,新加坡国有企业的经营范围仅限于涉及国计民生的公用事业领域,部分投资于技术需求高、风险大而私人资本不愿介入的产业以及事关国家安全防务的特殊领域。新加坡的政府控股公司隶属于国家财政部,其管理制度体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具有鲜明特色。
——新加坡建立了良好的公司治理制度。首先,新加坡控股公司投资的国营企业,不论资本构成,均不挂国营招牌,而以私人企业名义,按公司法规定申请登记注册,取得企业法人地位。国营企业并不享有任何特权,和其他经济成分一样,是平等的市场经济竞争主体。其次,政府主要通过人事参与和财政监督对国营企业进行间接管理,国营企业拥有完全的经营自主权。此外,控股公司的监督除董事会行使部分职能外,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均由会计师进行审核;国有公司属国家所有,向国会负责,而不是向政府负责。国会议员对其发展状况随时可以提出质询,主管部长也要向议员进行解释。的好处在于控股公司成为避免过多政府政治干预的缓冲机制。政府与企业之间形成“控制而不干涉”的联系体制,促成政府、董事会和管理层组成适度分离的分权结构,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
——外国跨国公司在新加坡设立的子公司和联营公司已超过4000家;对新加坡的投资不断增长。李光耀承认,如果没有跨国公司,新加坡就会像泄了气的汽车轮胎那样动弹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