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记否,若干年前,中国曾爆发过一场“主义”与“问题”之争。当时中共创始人之一陈独秀与某学者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轰动一时,其观点的正确与否本无答案,争论的双方是从各自不同角度出发而阐述理由的,由于目的不同,动机不一致,尤其是受到时代背景的限制,争论的结果自然是不了了之。现在回过头来看,似无多大意义。
今日中国,已经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中国的舆论环境大为改善,宪法赋予公民的言论自由表达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向政府荐言和表达不同观点的社会氛围日渐融洽。可以说,在目前中国社会的语境中,任何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与改革的建议和意见都可以做到自由表达,以供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极其领导下的政府采纳,并转化为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力求使政策的制定更符合民意。此形势来之不易,需要广大民众及社会精英倍加珍惜。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社会精英在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充分表达民意和民声。我认为现在存在的问题是:谈“主义”的多,研究“问题”的少。非此即彼的争论多,真正直面现实,提出解决问题的观点少。因此,我们应该提倡和引导经济学家和社会学者多研究“问题”,少谈论“主义”。或者说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把研究的精力放在解决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主要问题上来。
我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是因为在我们目前的研究中出现了或者说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理论分析和不恰当的归纳。如把研究经济学的人分为主流经济学家,那么也就还有非主流的经济学家;把研究古典经济学和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人,冠之于自由主义或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把凯恩斯经济学包装成国家干预主义等,实际上是在偷换概念。还有的研究把一些经济学家和其研究观点贴上“左”或“右”的标签;甚至陷入毫无意义的“软着陆”与“硬着陆”之争,为本无“标准”的软硬之争掺入了情绪化的论辩。又如面对当前中国社会在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没有提出理性的改革建议和意见的情况下,提出所谓的“利己主义”的概念,认为中国社会存在问题的症结源于“利己主义”,而利己主义的形成与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有关,来源于现代经济学教科书中的“理性经济人”概念。并明确提出“经济学家以此理解市场、新制度经济学又雄心勃勃地试图以这种肤浅的、扭曲的关于人的假设来理解人类社会的种种制度。”还明确指出:“当代中国主流经济学家所接受的,正是这种关于人的简单化假设与结论,而他们的傲慢又超乎国外的同行。”
摆出以上问题和研究现象,并不想就哪一个问题要弄个水落石出,争个你死我活,果如此那我可真就“上当”了。我只是认为,这些问题都没有过多争论的必要性。经济学家也就是经济学者,或者经济学人,没有什么主流与非主流之分;个人观点就是个人观点,没有什么“左、右”派别之分,如果硬要分那就是思想还停留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非“左”即“右”的惯性思维中不能自拔,不仅与研究工作无益,还会影响工作情绪和研究效果;至于现实中存在所谓的“利己主义”的种种表现和不道德行为,是应予以抨击和揭露的,是需要我们制定相关的社会发展政策予以扼制和校正引导的,但远未形成什么“主义”,也无必要上升为主义之争,其实就是一些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而已。
因此,我要大声呼吁有责任感的政治学者、经济学者、社会学者和文化学者应该认真关注中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包括有良知的社会大众,芸芸众生都应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对这些问题理性思考,积极荐言献策。其作用主要有三:一是供政府制定方针政策参考;二是国家大事,人人有责,每个人都有为国分忧的责任,以此唤起广大民众关注改革和参政议政的热情;三是像著名经济学家张曙光说的那样:这样做既为挣钱吃饭,养家糊口,也为消磨时光,寄托精神。这当然是一种调侃。但如果真能够多一些人以此来寄托精神,实乃中国之大幸,中华民族之大幸。因此我认为,目前中国有以下重要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并希望研究人员能够说实话、说真话,说有用的话,力求复杂问题简单化;不说空话、不说假话、不说大话、不说官话、不说废话、不说套话、不说无用的话,少说正确的废话,力求不要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以下列出需要研究关注的十大问题,仅供参考。
一、农民问题。包括土地问题;所有制问题;小城镇建设问题;新农村建设问题;乡村基层政权建设问题等,核心是土地改革问题。
二、土地问题。包括房地产问题;私有财产权问题;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城市规划与建设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核心是土地产权问题。
三、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包括土地问题;出资人问题;代理人问题;垄断、公益与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分类管理问题;文化国企的定位问题;国有企业的边界问题;管理人员的薪酬问题;国企管理人员与国家公务员收入的平衡问题;建立国民权益基金问题等。核心是国企“非企”的问题。
四、房地产问题。包括土地问题;产权问题;房产税问题;遗产税问题;保障房问题;商品房问题;公租房问题等。核心是土地私有化问题。
五、医疗问题。包括基本医疗问题;享受性医疗问题;养老问题等;核心是看病难问题。
六、教育问题。包括学龄前教育问题;中小学义务教育问题;大学教育改革问题;公办大学边界问题;民办大学发展问题等。核心是公平教育问题。
七、社会保障问题。包括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全民统筹养老保险问题等。核心是公平问题。
八、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包括行政许可问题;减少审批问题;放松管制问题;公平竞争问题;政府职能部门边界问题;社会组织创新问题;行政管理与行业管理区分问题等。核心是放松管制问题。
九、社会组织发展问题。包括公平进入问题;业务审批问题;双重部门管理问题;统一监管问题等。核心是放开问题。
十、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包括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问题;执政党的合法议政参政问题;其他党派的议政参政问题;宪法的贯彻实施问题;基层政权的建设问题;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问题;政府政务人员和公务人员的分类管理问题等。核心是民主法制建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