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美国在线(AOL)首席执行官蒂姆•阿姆斯特朗(Tim Armstrong)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节目中大谈自己收购《赫芬顿邮报》(Huffington Post)的决定是多么英明,可他说的每一个字,我都不相信。
阿姆斯特朗挨着阿里安娜•赫芬顿(Arianna Huffington,《赫芬顿邮报》创始人——译者注)坐在凳子上,喋喋不休地讲述着关于“围绕内容创造奇妙体验”的互联网趣谈,并表示所有人都喜不自胜。
“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人们对此笔交易的反应相当热烈,”他表示。“我们大概已收到来自全球各地的数千封电子邮件……”
我并不是对交易本身有意见——这或许是一笔划算的买卖。也不是对二人做作到家的坐姿有看法——如果说赫芬顿像一个聪明的芭比娃娃,阿姆斯特朗就是他的男友娃娃肯(Ken)。甚至不是因为他们的语言——尽管我禁不住想,如果他真的追求“围绕内容的奇妙体验”,或许更应该去迪士尼(Disney),而不是上一个试图告诉我们世界上正发生着什么的网站。
实际上,我不相信他的原因在于,我刚刚在CNN网站上看了一段阿姆斯特朗早些时候的视频。他在视频中描绘了自己在商场上的指导原则。“不允许像失败者那样讲话,”他表示。“不允许你的公司里出现这种情况。要谈论成功,谈论如何推进。”
鉴于他对成功言论的偏好,难怪他会在交易宣布后的短短几个小时内,收到2000多封奉承祝贺的电子邮件。实际上,大家很想知道,其余5000名美国在线员工都在想些什么,为何不向自己获胜的CEO发邮件,称赞他:“干得好!漂亮!太棒了!”
坚持必胜言论不仅没有意义,还十分愚蠢和危险。想避免使用消极言论,就意味着一个人失去了一半的远见——这在商界是灾难性的。一般说来,大多数企业不会成功。而如果它们真的正走向失败,明智的做法是立刻承认这一点,以便采取补救措施。
阿姆斯特朗禁止失败者言论的做法,甚至连励志手段都算不上。如果处理得当,成功言论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可能产生反作用。我曾为一些狂热的老板效过力,在他们看来,每一项新计划都必然会取得巨大的成功,即使当结果有些不尽人意——甚至是彻头彻尾的失败——时仍坚持这样想。这非但不会提高员工的士气,还让我们感觉玩世不恭和不自在。
另一方面,失败者言论可以激发人的斗志。就在阿姆斯特朗坐在电视演播室里发表他的必胜言论时,诺基亚(Nokia)首席执行官写的一封非同寻常的电子邮件正在全世界范围内流传。他在信中清楚地说明了公司眼下的严峻形势,可谓失败者言论的登峰造极之作。而这也是我所见过的最出色的励志邮件。
斯蒂芬•埃洛普(Stephen Elop)以一个故事作为自己备忘录的开篇:一个石油平台着火后,一个人从30米高的平台纵身跳入冰冷的海中,以保全性命。“眼下,我们也正站在一个燃烧着的平台上,”他写道。
对死亡的恐惧会激发人的斗志;真相亦是如此。大多数员工满耳皆是无休止的夸夸其谈,因此当他们忽然听到某个严酷的真相时,精神会为之一振。
埃洛普给了人们几天时间,去消化这封恐怖的邮件,接着在2月11日又传出一则消息:为了活命而跳入大海,原来是指与微软(Microsoft)展开合作。
埃洛普的备忘录并非首例。5年前,大东电报局(Cable & Wireless)董事长约翰•普鲁思洛(John Pluthero)向全体员工发了一封类似的邮件。“祝贺大家,我们在一个没有前途的行业里为一家表现糟糕的公司工作,未来12个月会像是在地狱,”他写道。这种英式的表达方式比埃洛普的话更直接、更无情,但似乎达到了预期目的:该公司的现状比当时要强得多。
这显然不是说失败者言论永远更有效。哪种方式更好要取决于环境。但消极言论具有一种积极言论所缺乏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就来自它的稀缺价值。这样讲话很少见,因为这需要勇气。
但人们不用为普鲁思洛和埃洛普的勇气太过感动。值得一提的是,二人在撰写上述“致命的”备忘录之时,都刚刚上任没多久,因此他们只不过是在告诉人们,自己的前任留下了怎样一个烂摊子。
真正勇敢和诚实的企业领导者——这样的人还从未有过——应该是这样说的:我们正站在燃烧着的平台上,而点火的人就是我。
老板该学会认错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