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当初为何想创作《知道力》一书?
孙继滨:其实我认为大多数人写书都是有偶然性的。最初是写博客。刚从国外回来,觉得和国内有些隔阂。便把自己的一些心得写了一些,想借于此多认识些朋友。我在日本待了近十年,回到北京后发现自己的朋友圈太窄,在博客写一些工作心得,作为自己的社会化名片。后来出版社的编辑看了,觉得我写的很好,有将其整理集结出版的价值。最初写博客的时候,并没想可以去贴近谁的口味,但为了出此书,便根据目标读者的定位进行了一些修改。但博客的内容要比书里面的少,到第十章的时候,博客就没再更新过。
价值中国:“知道力”一词是怎么来的?
孙继滨:我觉得自己受到一种影响,现在叫“**力”的比较多。这本书创作的核心是基于本人的体会和修炼,有一种境界在里面。写的内容为职场认识提供的便利比较多,但是没有给出具体的做法,如这是日本的做法,那是美国的做法等。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提供了思维方面的东西,超越于对现在社会正热议的执行力的探究。仔细想来,在执行力之前,会有决策力、领导力等,那么这些在执行力之前这些力,是可以合成为一个名词与执行力相对应的,那就是“知道力”。执行力的核心问题在于怎么做好,考虑怎么做好之前肯定要考虑为什么这样做。社会上过于强调执行力,其实在执行力之前的问题更应得到重视。
价值中国:《知道力》的价值您认为在什么地方?
孙继滨:我本人喜欢读书,有一些基础,我觉得这就有着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感觉。再有,我曾工作过的公司都是一些大型企业,特点比较突出,如航天部、亚信,后来又去日本,像乐天。因为经过很多,这样对比就很强烈。我在中、美、日之间,被迫感受了一些。就像常夸犹太人聪明,因为他们总能抽离自身来看待社会,不去完全融入,以旁观者的姿态就更显得客观一些。我写这书立场就是在于对文化的挖掘,以旁观者的心态来考虑,审视国家的工作文化心态。各个国家企业管理的理念是不同的,中国有中国的,日本有日本的,见得多了,一对比就显现出差距了。
价值中国:在众多讨论职场生存的书中,《知道力》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么?
孙继滨:当前市场上职场类的书主要有这么几种。一种是小说型的,表述的概念就过于简单,涵盖范围比较小。还有是从国外传入进来的,因文化背景的不同,其理念就很难融入我们。还有就是一些书摘性的东西,那就比较学术,是作者晋升职称的工具了,没有实用性。《知道力》这本书的故事性比较强,用故事来阐述理论使读者更容易接受,故事可以将死板的概念进行惟妙惟肖的呈现,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当初海尔的总裁张瑞敏砸冰箱的故事,就用行动来告诉大家做事的理由,比起干讲效果要强得多。本书的故事非常贴近职场,都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事情,从书里的故事向实际生活的转化很容易。像有的书也是讲故事,但是使用的是神话故事,道理虽是那个道理,但是脱离实际了。
这本书还强调出领导的概念,即自己领导自己。好的故事引发出了人对自我的思考。当初创作书,定位不简单就只是讲故事,更多的是需要通过故事来使读者考虑为什么要这么做事这一问题,留给读者大量的思考空间。
写故事也是我的一个长处,我本身在这方面就有很多知识积累。有些人想写却写出来,我恰好喜欢这方面的东西。用故事来讲问题就顺理成章了。
价值中国:本书一直在强调“新思维”这一概念,那么这个“新”是如何表现的呢?
孙继滨:想到中国的发展,很多事能有所成是靠机遇,那是大势所趋。成功者和失败者从不真正考虑为什么会成功或失败,更多地将原因归咎为机遇。记得巴菲特曾说过,大势好时都赚钱,大势不好时就看到谁在裸泳。中国现在大势就很好,大家头上似乎都有着光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职场竞争中的失败者就不会质疑自己的能力问题。领导者不会将失败归咎于自己的领导水平,更多地质疑属下执行效力的不足。2000年以后,大家都在一直强调执行力。职场管理类的一些书,也更多地讨论执行力的问题,像提出的狼性管理等,实际上是在钳制住人们的思维能力。
当前中国社会的很多成功人士,并非在于自身能力上的优势,更多地是靠客观条件提供的便利。这批人就想树立一种很高明的形象,当发现事情失败是因为自己能力的问题时,却强调因执行力贯彻不够,这就是现代的职场思维。要求老老实实工作,要求你像狼一样,很少从“人”的角度考虑管理。我认为这并不好,领导更多地应从“人”的角度出发,“人”要比“狼”强。用人的思维来思考,做事要知道为什么,不是只知道指哪儿打哪儿。光知道指哪儿打哪儿,将来也成为不了领导。
领导水平是任何一个职场人士都应当具备的,人人都有领导力。即使是基层员工,也要懂得自己来领导自己,不要只成为为别人服务的枪。若是不具备自己的思考,只愿成为别人的枪,那其职场路也不会上升多高。因为想法就是个执行的想法。老黄牛干的很好,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这就是我要用故事来呈现,告诉他们为什么,然后有自己的思考,进行自己的选择。“新思维”就是要告诉大家从“人”的角度出发,超越只做一个执行者,要做领导者,具有领导水平,突破职场天花板。
价值中国:这本书开篇谈到,《知道力》主要针对有经验的团队领导和经理人、新的团领导和经理人和职场新人,那这三类人会从这书里受益些什么?
孙继滨:首先,从狭隘意义上来说,已经达到管理中层的人,他们本身需要做一种很大的转变,即从执行的好变成领导的好。他若是一直处在原始的那种将人处于执行工具的思维,就很难走出来,需要借助外力。走出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反思以前走过的路,哪里做得好,哪里做的不好,从执行团队变成领导团队。有一个读者给我发来邮件,说是当初觉得这书只适合面对初中级管理者,看过之后觉得对高层管理者也很是受用。
这些成功的管理者除了经验没有其它参照。他们的成功有很多是无意识的,但长久的无意识就应转变成有意识,我在书里面提出了25个职场新思维,就能提示他很多。
那么针对那些刚从底层转成领导层的人,这批人也是很重要的,他们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有管理经验。从团队一员变成管理者,这一转变也很大,原来是独善其身,现在要与众人行。像销售团队、生产团队里的销售明星、生产明星,选拔管理者时却不去考虑他们,为什么?或者他们当了领导,却远不如当初做得好。这本书就给他们指点了迷津,为他们的行事提供了参照。原先的思维符合执行,却不符合领导,缺乏职场新思维。很多人当了领导后做事方式还和以前一样,做的工作还是以前做的,顶多是把自己以前没做好的分给别人。在他们的理解中,领导只是在开会时考察一下大家完成没完成他交代的任务,有很多都是这样。这样的人很需要转变思维。尤其是技术从业者,有他的技术梦想在里面,或是技术习惯。像《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扮演的那个拧螺丝上瘾的员工,即使管理生产线,也只知道拧螺丝。这样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失败,那问题出在哪里?那他就应当先看看这书。
价值中国:全书都是在讲职场规则,那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考虑,职场人士遵从了这些规则,是否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孙继滨:这些职场规则本身是事实,《知道力》讲的也就是这些事实,没有褒贬在里面。用得好的地方就是好,用得不好的地方就是不好,看你的利益平衡了。你是用在好的方向上,还是用在职位的争权夺利,看你怎么用了。好比如给你把刀子,是用来切菜,还是捅人。相对于明规则,还有潜规则。这些潜规则是企业的互补,明规则若是很好,潜规则也不至于很差。若是明规则有很大的问题,潜规则才会出现消极影响。潜规则是必然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依赖领导者的管理水平。比如说企业有两派,斗来斗去,若是领导者将其引为正面竞争,就有利于企业成长;反之,就是企业文化的内耗。比如两个人去考大学,彼此只想在成绩上争个高下,成绩自然会有提高。或采取其他手段,如威胁、伤害对方,以阻止对方去考试,这就是不正当竞争了。关键是看你怎么去引导了。
职场政治涉及组织行为学、个体心理学等很多科学层面的问题,本身就是种科学。对于从业者来说,就要正视它,适应他。这些东西是你能力的一部分,也正是你发挥领导力的地方,体现你领导力的地方。若对此视而不见,只知道闷头工作,就失去了主动性,只能被领导,对于不满的地方也只有发发牢骚行为。
价值中国:那您作为领导者,是更加看重下属对于您书中谈到的那些职场规则的遵守,还是更看重他们技术能力的体现?
孙继滨:从本质上来讲,这是相得益彰的东西。最好的是你业务能力很强,其他人必然依附于你。比如像张艺谋,不需要在人际关系上大费心思,各种资源都会主动找到他,比如说演员。但是他刚开始导片的时候,就不会是这样子,人际和能力都要发展。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需求的能力是不同的。即使我深通职场,但我依旧不能游刃有余,也需要去学习发展自己的人际,做好推广。这些东西互为表里,但是其根基还在能力上。若是技术能力不足,但人际方面很强,虽说也很管用,但到头来那只是为人作嫁。
人生其实有几个阶段,一是积累能力,再者就是积累人际。无所谓孰先孰后,但这些都是你的实力。
价值中国:中国的企业领导者和世界其它国家的领导者的成功有什么不同么?
孙继滨:中外的成功企业领导者不乏想法上一致的。但我认为国外的企业领导者会更高一层。中国的这些成功人士更多地是靠机会,靠统治,靠管理,其统治能力强。而国外真正的成功人士是创造型的。比如乔布斯,创造出一个行业来。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并不追求未知,希望在已知上做得最好,这就缺乏创造力。大家都希望有标准答案,但这标准答案正是已知的。正是这种文化使中国成为一个缺乏领导力的社会,只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思想。
知道力本身就是让你知道为什么,告诉领导者如何向前发展。
价值中国:当前80后的已登上管理者岗位,对此您对他们有些什么建议?
孙继滨:其实,70年代和80年代差别已经不是那么大了。70年代人做事有些顾虑,还有一些怀旧,需要冲破自己的心灵障碍去做些事。这些年轻的商界精英可选择性多一些,他们的信息获取更及时一些,面临的竞争也更激烈一些,因为同质化的东西更多了,比如说团购就有上千家。现在他们创业容易了,想法比较多元化,资金也比较充裕。而且,现在的人把创业当成一种正式的生活,创业已经从人们的未知领域转变成已知领域,成为热衷的事情。
价值中国:知道《知道力》有个读书会,那些会友们,有些什么精彩的观点,请与我们分享一下。
孙继滨:有的观点挺好,但是这些观点的实现在当前不太现实。有些读者希望这书是工具性的,看后就可以拿来用,希望把它当工作模板。有些读者认为有些章写的很好,比如说管理者的立场话题,期待有更深一步的探讨。我也希望有些东西再深化一下。就拿这二十五章节,其实各章节就可以单独构成一本书了。
“知道”是解决职场问题的新力量
评论
编辑推荐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