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拿什么来证明自己?


 

高考结束,大学招生广告铺天盖地。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读这些广告,我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能读懂这些广告,我更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相信这些广告。

学校的占地面积、藏书量、生均仪器值、师资力量、教科研获奖是各院校自我炫耀的主要项目,自然也是广告的基本内容。我不是说这些广告造假,我要说的是广告中所罗列的这一切与学生的成长并无必然的联系,也不足以说明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实力。藏书量再大,没人借阅等于零;仪器设备再多,关在房子里不用等于零;教师职称再高,忙于干私活,对学生来讲等于零;教科研的项目、获奖是不是有益于大学的发展和学生的进步在当下更是说不清道不明。这样的广告,不要说家长考生不信,就是自己学校的教职工也不信。

一个大学要想反映自己的真实状况并要让社会和考生了解,在我看来,招生广告必须包含以下的内容:

1.学生早餐的就餐率;

2.学生课余时间的游戏率;

3.学生上课的瞌睡率;

4.(自修室)图书馆上座率;

5.生均年图书借阅量;

6.每个学生每周学习几天每天学习几个小时;

7.学生每周的作业量相当于A4纸几页;

8GRE、托福、雅思、GMAT、英语4级、英语6级的参考人数及平均分;

9.每年出国留学并获全额奖学金的人数;

10.研究生报考及录取人数;

11.公务员(事业学位)报考及录取人数;

12.外企录用人数;

13.各专业毕业生平均月收入;

14.毕业生的创业率;

15.学生勤工俭学率;

16.教师除课堂教学外每周用于与学生交流的时间数。

上述条目也不一定能反映出高校的全貌,而且其中的一些内容似乎与大学精神还不大相符,但无论如何,总比大学自身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吆喝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