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文版《中国日报》去年12月1日报道:受到中国房地产市场高投资回报率和中国稳健的经济走势的吸引,越来越多的外资机构投资者正加快涌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步伐,尤其是以参与项目开发的形式进入中国的二三线城市。那么,会不会有一天,我们的房子会像豆油一样控制在外资的手里呢?
一、外资正加紧进入我国房地产市场
来自商务部的备案显示,截止到今年3月24日,仅当月外资新设或者增资的房地产公司就高达39家。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在商务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今年1月至2月,我国房地产实际使用外资41.5亿美元,同比增长50.5%。同期,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78.23亿美元,同比增长27.09%。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我国4月份主要经济数据,1-4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资金来源25362亿元,同比增长17.4%。其中,国内贷款4800亿元,增长5.4%;利用外资222亿元,增长高达62.3%,国际热钱流入房地产市场倾向明显。
由于国际上欧美发达国家一直未与中国同步进入加息周期,它们依然继续保持宽松货币政策,因而国际游资相当富裕。而在中国,货币政策日渐趋紧,大多数房地产企业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资金问题,这些房企尤其是民营房企从银行或者国内金融机构获取资金的渠道日渐狭小。在这样的形势下,内地房企引入外资成了一个必然的选择,这就给了外资布局中国的房地产尤其是商业地产市场创造了巨大的机会。主要体现在:
一是外资开始大手笔收购国内房地产企业的股权。如据新华网报道,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的“上海国际集团广场有限公司100%股权”转让项目成功实现了交易,该项目的持有方是上海一家国有独资企业,收购方是新加坡的一家公司,最终受让价格超过3.1亿元。“长沙广悦置业有限公司39%股权”转让项目则被香港一家置业有限公司收购,出让方是一家中央企业,该项目的成交价格达到2.9亿元。
二是2011年2月以来,外资频繁加速布局中国商业地产。如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新加坡淡马锡公司的子公司嘉德置地宣布,公司新增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一占地面积约50万平方米的商业项目,并计划未来3至5年投资约人民币100亿元于中国内地,其中包括将旗下商场数量翻倍至100家。与此同时,爱尔兰最大的房地产企业财富控股集团在2月末,其麾下信托子公司华瑞中国地产信托计划发行价值5970万新元的可转换债券,为该公司以人民币5.75亿元收购上海淮海商城的交易融资。据仲量联行最近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去年以来,境外房地产机构在中国内地房地产市场上的投资活动明显活跃,在整栋楼宇买卖市场中占全年总交易量的41%,且主要为商业地产。
类似的报道有很多,大家稍微查阅一下资料,即可信手拈来。
二、大豆的前车之辙
中国本是世界大豆的起源地,1995年我国还是大豆净出口国,然而不过十几年光景,中国大豆已经严重依赖国际市场,2009年中国进口大豆达到4255万吨,对外依存度已从2000年的48.1%增至2009年的接近80%,现在市场上已经很少见到非转基因大豆制造的豆油了。而2004年的大豆危机,导致国内压榨企业损失惨重,大量企业倒闭或被外资低价收购、参股,现在国内90多家榨油企业,有64家已经变成外资独资或合资,中国85%的油脂加工总量已经被外资牢牢控制。中投顾问食品行业首席研究员陈晨指出,中国的食用油市场高度集中,四大国际粮商控制中国食用油市场超过70%,市场的话语权被外资企业所掌控。
三、能否为后车之鉴?
当然,房子跟豆油是不一样的,因为目前我国豆油的原材料——大豆已经完全依赖于进口,也就是说已基本掌握在外资手中,所以,豆油就成了人为刀鉏,我为牛肉。但房子的主要原材料——土地,却掌握在我国政府手中,故房地产不可能沦为外资之手。但现在的紧缩政策似乎专对房地产企业而来,如最近的传闻说,各大国有银行都接到通知,全面停止对房地产开发商贷款,虽然事后证实只是传闻,但在紧缩环境下对房企限贷已是不争的实施。因此,会有越来越多的房企扛不住,因而被迫转向外资,也就是说,未来有一天,等我们在早上醒来的时候,突然会发现我们身边的房企大部分姓“外”,或者想买的商业地产都已掌握在外资手中,这一点似乎完全有可能。因为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还没有对国外机构投资者参与房地产的开发环节加以限制。那时,我们会怎样想呢?我们又会有什么样的境遇呢?房子或商业地产的价格会不会由他们决定呢?就像联合利华一样,涨价了却不违规、不违法?豆油完全有可能不掌握在外资手中的,只要我们从一开始就考虑好、规划好、把制度定好,那么我们能否也能从现在开始着手制定好房地产的相关制度呢?
不过,我还是希望我的所有担忧都是杞人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