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注重刊发理论文章 格外关注中青年学者—— 访《当代亚太》执行主编周方银 评论 8 views 价值中国 财经 宏观 转:注重刊发理论文章 格外关注中青年学者—— 访《当代亚太》执行主编周方银 注重刊发理论文章 格外关注中青年学者—— 访《当代亚太》执行主编周方银 作者:2011-6-2 15:04: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92期(2011年5月31日)17版 作者:褚国飞 侯丽敏 《当代亚太》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与中国亚洲太平洋学会联合主办,致力于推动亚太问题研究,服务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1992年创刊时定名《亚太研究》,后根据实际需要作出调整——1995年第1期起,更名为《当代亚太》;2008年第1期起,出版周期由月刊改为双月刊。自2008年以来,刊物影响因子迅速攀升,受到国际关系领域学者、专家的普遍认可和关注。本报记者特约《当代亚太》执行主编周方银就近年来刊物定位、编辑流程、读/作者群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专访,寻找助推刊物发展的优秀理念,期望能为学术期刊办刊人提供借鉴。 《中国社会科学报》:目前,中国亚太研究领域的学术期刊及学术文章状况如何? 周方银:简单浏览一下国内学术期刊,内容与亚太研究直接相关的刊物很多。如《当代亚太》、《东南亚南亚研究》、《东南亚纵横》、《南亚研究》、《南亚研究季刊》、《东北亚论坛》、《亚太经济》、《南洋问题研究》、《南洋资料译丛》、《太平洋学报》等等。而关于其他地区研究状况的刊物数量则明显要少很多,通常每个地区的相关刊物只有一两种。并且很多综合性的国际关系期刊也会刊登一些关于亚太问题的研究,如《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经济评论》、《现代国际关系》、《外交评论》、《国际政治研究》、《国际问题研究》等。 虽然中国学者在亚太研究领域的学术水平在不断提升,但总体而言,泛泛而谈的文章居多。能够以问题为导向,尤其是能够建立理论模型,提炼出一般性规律,作出有效理论解释或者提供新的关于区域研究分析框架的论文数量明显不足。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代亚太》如何在众多同类刊物中凸显自身特点、谋求发展? 周方银:大概是在五六年前,国内期刊经历了一个洗牌的过程,很多刊物开始更多地强调所刊登文章的理论水平和理论深度。当时,《当代亚太》学术地位还不那么稳固,风格以传统地区研究为主,单篇篇幅一般不超过8000字。 2008年第1期起,我们改月刊为双月刊,期刊总体上也作了大调整。首先,刊物关注的重点转变为:其一,亚太区域合作,包括政治、经济、安全、外交等领域的合作,以及区域合作的理论与现实;其二,亚太地区政治、经济、安全合作领域的重要变化,特别是牵动地区全局、国家间关系——尤其是与中国有关的双边、多边关系的变化;其三,中国合作战略,地区合作战略,尤其注重中国与地区的互动;其四,地区主义、地区秩序以及国际秩序的一般理论性探讨;其五,影响亚太地区的重大国际问题,包括金融、气候、能源、非传统安全等问题。我们有两个核心,一是中国外交,一是东亚地区的安全合作。 其次,转变刊发文章风格。之前所刊文章更偏重讲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调整后则更强调在进行比较充分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分析框架,并得到有意义的研究结论。 再次,对文章篇幅和发文数量作出相应调整。单篇文章篇幅增加至1.5万字左右,发文数量略有下降,2010年全年发表文章总数为52篇,今后会稳定在50篇左右。实际上,现在很多刊物都以发长文章为主,这有助于提高文章深度。 改版涉及文章风格的调整和刊物作者群的变化。开始我们顾虑中间会有一个稿源断档期,因为原有的庞大作者群需要根据期刊定位和风格的转变进行自我调整、重新适应,抑或直接分流。与此同时,新作者群的建立也需要时间。所以,改版后的头两期,约稿是刊物的主要稿源,我们也借此向作者传递信号——《当代亚太》的定位和风格在变。当然,这些变化都是在逐步进行的,从实施到现在差不多有3年,调整基本上完成了。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代亚太》的发稿周期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周方银:大部分都控制在4—6个月,主要是很多文章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个别文章时间会长一些,需要7—8个月。 在文章处理过程中,初审环节可控性较强,由编辑回复邮件,告诉作者文章的初审结果,快则10天左右,慢则半个月或20天,最多一个月都会有回音。如果作者着急,也可以打电话或发邮件给编辑部,我们都会及时答复。 外审时间就很难保障了。我们不敢对专家有时间上的过多要求,毕竟是否参与审稿取决于专家的意愿,我们没有强制权。当然,经过慢慢摸索,我们也会对各位专家的特点有一个大致了解。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国际化大潮中,《当代亚太》有没有尝试向国外作者约稿呢? 周方银:目前还没有。就我个人体会,国外作者如果有需要,会把稿件直接给你。同时,国外文章的风格和我们不甚相同,所以如果约来稿件,又不合刊用,就很麻烦。另外,鉴于语言问题,国外学者投稿还是比较受限制的。最后,刊物距离提高国际知名度还有一段路要走,还需要时间。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国内学者,努力把刊物办成全国优秀学术成果的发布平台,提高刊物的公信力。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代亚太》目前的拒稿率是多少? 周方银:现在刊物来稿数量不断上升,使得拒稿率相对上升。加之很多文章存在盲目投稿现象,比如有些来稿的题目都与我们的刊物毫无关系,而这类完全不符合我们刊物要求的盲投稿件占到来稿总量的30%—40%。事实上,如果作者认为所撰文章已经达到或接近发表水平,并且主题与我们的刊物相吻合,发表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代亚太》是如何定位读/作者群的? 周方银:这个我们没有做过专门研究。但一本刊物想要做好,争取到最大的读/作者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高校有着天然的丰厚资源,在校博士生、硕士生是潜在的最大读/作者群。所以,我们比较注重开发这一块的资源,使他们在读书时期就开始关注我们的期刊。可喜的是,如今已经有很多在校博士研究生进入到我们的读/作者群,这从来稿统计中可以得到反映。 《中国社会科学报》:博士生发稿量比重高吗? 周方银:我们的办刊风格很明显,中青年学者和博士生为中坚力量,也有少量硕士生文章。文章选择上强调以质取胜而不是看作者名气。我们希望,若干年之后,这批中青年学者和研究生会成为“大牌”。事实也表明,近些年我们的引用率一直在提升。据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统计数据,2010年《当代亚太》的转载率在同类(政治学)刊物中排名第二,综合排名第三(因为我们的发文总量不大)。据清华知网统计数据,2009年(2010年的数据还没有公布),我们在国际问题研究领域排名第五,而之前的这一数据是第二十一位。 《中国社会科学报》:学术期刊领域一直存在编辑专业化与编辑学者化两种观点之争,对此,您怎么看? 周方银:我认为编辑要学者化。一本刊物想要引导学术方向,编辑自己首先要具有前瞻性和敏锐度,要对本学科有一个很好的把握,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学术研究发展。 当然,学者办刊,也可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有些学者的自我认知太强,偏爱自己写文章的风格与思路,不符者就会被淘汰。我接手《当代亚太》时也有人曾对我有这方面的顾虑,担心我把个人风格带到刊物中来。但后来大家就会发现,《当代亚太》的风格是多元的,没有太多的个人色彩。从我的工作体会讲,确实会有一些我个人不甚认同风格的文章,但如果送审后得到专家认可,还是会刊用。并且根据读者反馈,也有不少人喜欢这种风格的文章,有些读者看后还很受启发。因此,在这方面,需要编辑提高自我警惕,不要过于主观、有所偏颇。(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褚国飞 侯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