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既是新股次新股的“破发年”、业绩快速“变脸年”,也是私募基金产品的“清盘年”,而新泉1期结构化信托计划不幸成为今年被清盘的第11只私募基金产品。其实,即使是由原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私募基金,同样难逃厄运。如曾任职海富通、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的郑拓管理的深蓝1号,在今年就遭遇了清盘之痛。
业绩不佳显然是私募基金“被清盘”的主要原因。今年以来,股市表现差强人意,特别是4月中旬后出现的大幅调整走势,更是对私募基金造成了重大打击。而私募基金由于普遍奉行激进的操盘风格,在股指大幅下挫的背景下,净值的缩水,更容易触发清盘底线。
尽管公募的证券投资基金还没有出现清盘的先例,但显然某些基金的处境并不乐观。巨灵财经数据显示,截至6月10日,有22只基金资产净值跌破亿元大关。其中,万家双引擎的资产净值更是跌至0.48亿元,已经低于5000万元的政策“红线”。
根据《基金法》的相关规定,如果基金净值连续60日低于5000万元,或者连续60日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达不到100人的,则基金管理人在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后有权宣布该基金终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清盘。
但对于基金管理人而言,一只基金从产品设计、审批、发行历经多个环节,而且还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与相应的人力,让基金清盘无疑不是其所愿。更何况,基金的存在,不仅能够扩大其规模,更可以从中提取管理费的收入。因此,即使是基金濒临清盘,基金管理人也会想方设法让其继续延续下去。另外,从《基金法》相关规定看,清盘一只公募基金亦并非是件容易的事。
就像八菱科技的中止发行首开新股发行失败纪录一样,对于基金业的发展而言,也需要一只基金的清盘在市场上起着警示的作用。目前公募基金行业的现状是,基金公司普遍热衷于扩大规模,以赚取更多的管理费收入,至于能否为持有人带来收益,是否能够实施分红,却没有被其提到首要的位置,这也是市场频频质疑基金的主要因素。
基金规模的日益缩水,虽然也有市场行情因素的影响,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说明基金盈利能力的低下。为什么有的基金能够发展到百亿的规模,而有的却面临清盘的困境,答案就在其盈利能力上。
事实上,公募基金的清盘意义重大。其一,对于规模偏小基金的警示效应;其二,促使基金进一步提高其选股能力与盈利能力;其三,抑制基金公司盲目发行新基金的冲动;其四,促使基金公司进一步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与生存能力。
从中国基金行业的发展看,目前的基金规模不是大了而是小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基金只须追求规模效应,而可以忽视行业质量的提升,基金清盘的意义或许正在于此。
期待首只清盘基金的出现
评论
编辑推荐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