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出家与修行成就


在家、出家与修行成就

  发心出家的某甲居士经由两位讲师的介绍,请禅兴法师予以指点,以帮助自己作出明确的抉择。

在家、出家与修行成就

  某甲居士将自己的想法诉知法师后,法师很温婉地替这位希求出家,但仍有疑惑的居士分析道:“我们一般不会对某个人有个什么断定,都是需要你自己来抉择。但我可以说一下对你的印象:你性格比较内向,对世间贪染比较少,但我并不能看出你的因缘来,除非是很高量的善知识,才能看出一个弟子的因缘。”法师谦和地分析道:“只有这样的善知识,才有条件根据弟子此生是以出家还是在家的身份对佛教的贡献更大,来替他作出抉择;一般我们都不能替你作明确结论。”

  一位引荐陪同来的某乙居士接着请益法师:“在日常学修中,一些同修也会萌生出家的想法,但对世间法还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比如‘你只有拿得起,才能放得下’。因此,世间种种事情,自己经历过了,然后放下,再去出家比较好。”

  禅兴法师回答道:“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就拿毒蛇来说,我们知道,被毒蛇咬了很可能会死,你说‘我现在给毒蛇咬一口感觉感觉’,这样行吗?出家也是这样,我们要舍掉的东西,明知道是对我们有过患的,既然看清楚了,就要很明确地舍掉。要舍还是不舍,是要以正知见来抉择,依靠正知见来如理思维,就不需要实际接触、感受后来抉择了,就是这个意思。再比如说,我们知道吸毒不好,有人就非得要尝试一下再戒,先吸毒再戒,哪有这个道理呢?从世间的角度看,这也是说不通的。”

  某乙居士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对出家与在家的抉择上,会对其胜利与过患不清晰。有人会认为,我在家也可以学,不必要非得出家。对于所了解的出家的殊胜利益,感觉也没有那么实在,我们应该怎么来看待这个问题?” 

  禅兴法师回应道:“出家人是在一个清净的环境中修行;我们凡夫修行,环境对我们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社会上生活,难免接触到杂染的环境,另外,在家就要每天为个人生计奔波劳碌、劳顿;能修行的时间很少;而出家就是全身心的投入。就相当于一个是专业,一个是业余的。比如你要想获得奥运会金牌,你就必须进专业队。在家很大一个特点就是无暇,出家才能具足暇满;在家会有很多束缚,不得不更多地为身边有限的这些亲人服务;出家先是辞亲割爱,让我们的生命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为更多的人、乃至国家和社会去付出。再一个,出家会距离善知识更近,可以得到善知识和僧团的直接摄受,来帮助我们更快地提升。出家修行,就是修改自己的行为模式,只有通过善知识和善友的帮助,我们才可能更快地改变自己。

  在家很大程度就是积累资粮,积累资粮是为了以后能进僧团修行。所以,在家修行是在积累出家、依师的资粮,这个资粮积到了、积够了,就要把它回向到出家修行上来,有了这些资粮,我们才能离善知识近一点。否则,这些资粮就会变成来生的福报,让我们活在世间的安乐里面,等资粮消耗完了,又造作新的恶业,就只有堕落了。”

  某乙居士对亲近善知识有一个疑惑,亲近是指空间的距离还是指与善知识心的距离?

  禅兴法师:“本质上还是心的距离,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看:中国有很多的华人华侨在海外,他们也都是中国人;但是旅居海外的很多华人,最终还是愿意回到自己的祖国。华人华侨对祖国的感情和我们对善知识依止的心有相似的地方,本质上是内心的相应,但客观环境对我们的内心还是有很大的影响,除非我们心力已经到了很高的程度。对仍在初级阶段的修行人来讲,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在师法友团队的摄受下来修行。”

  “有的同学会说,我不能出家是因为我的福报、资粮不够,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居士接着请益法师。

  禅兴法师:“福报、资粮是出家的一个因素,但不是根本因素,根本因素是对出家的希求心。我有这个心想去出家,就会考虑我现在资粮够不够,如果不够就要考虑尽快去集资粮。福报大的人不一定都想出家,所以,看事情要抓住根本因。”

  法师又关照到某甲居士:“对刚才提的一些问题,有没有理解?”

  某甲居士认为自己对暇满的思维还不是很深刻,对无限生命、因果是相信的,但仍感受不到:“对这辈子修行能有多大成就,自己没有多大的把握,但听到有的法师说念佛即可往生净土。”

  禅兴法师补充道:“往生净土并非是成就了,是指往生后得到一个清净的好环境,然后继续修行。因为,娑婆世界太杂染嘛。所以说,你有了无限生命的概念,那你是否有考虑过这一生要为下一生作些什么准备?”

  某甲居士犹豫片刻之后说:认识到自己关于这个问题还真没想过。对于修行成就的标准也不是很清晰。法师为他分析了世间成就与佛法的成就是不同的,世间成就是外在有形有相的成就,佛法的成就主要是内心的成就。

  法师:“前两天,就有人问我类似的问题:‘从古到今这么多修行人,有几个人成佛了,多少人解脱了?’这个成就的标准我们首先要辨析清楚,古往今来是有很多的成就者,比如民国时期的四大高僧,他们都是大菩萨应世,是为了度化众生,乘愿再来。但大部分的修行人都是凡夫,他们这一生修行的成就是有限的,如果我们说最高的目标达不到,就认为修行没有意义了,今生就不要修行了,这种见解显然是错误的。修行最高的目标是成佛、广利有情,但在此之前需要很多生去努力;并且确保我们每一生都能有进步,每一生都能积累很多资粮、净除很多业障。那样的话,我们每一生的修行才能小有成就。”

  某甲居士问道:“这一辈子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应该怎样来确定呢?”

  法师:“对,这个问题很值得现在去思考。佛法修行,是心灵净化的过程,是心灵一点一点的提升,让我们的烦恼越来越净化,让我们的慈悲智慧越来越增长。所以,佛法修行的指标,是内心的指标。儒家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儒家做修养也讲求天天要更新、进步。所以要不断地观功念恩,会看到别人的功德和进步,也要能看到自己的进步、随喜自己的进步。如果总是看自己的烦恼,认为自己太差、太烂,就容易放弃修行了。”

  “此生的修行目标也是应该规划的。师父培养人才的标准有三个方面:宗教修持为第一,学问广博为第二,勤奋工作为第三;也就是道业、学业、事业,这是我们出家人的修行目标,这一生需要在哪方面发展,对于自己需要有一定的期许。同时,僧团也会进行因材施教,对不同的人有不同方向的培养。我们自己也要努力去配合团体,不要老想着自己想在那方面获得成就。师父曾经说过:你越想自己成就,你就越成就不了。这句话很有意思,就是说你要多缘大众,缘团体、缘他人;学佛最忌讳的就是自私,越自私就越不容易成就。”

  “一个优秀的团体,会由很多优秀的个体来组成。团体里的每个人,不一定都是同一种风格,而是需要很多不同的面貌。团体里不能都是狭义的修行人,需要有去做事的人,需要有去钻研教理的人,团体需要各种各样的人,在各个方向同时去努力。我们首先应该有团体意识——自己应该往那个方向去发展才能够对团体有利,而不是说我个人怎么去发展对我个人最有利。”

  最后,某甲居士请教法师接下来应该做些什么。法师建议:“找到好的环境,得到环境的保护,以免退失了自己良好的初发心。现在还没到真正看得很清楚的时候,不要着急,在好的环境里不断熏习正确的知见,通过净罪集资,下一步要做的事情慢慢就清楚了,到时候出家的心愿自然就达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