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年6月份,不少地方已经开始大规模地供应保障房,而通过多处比对不难发现,这些保障房都被加上了“绿色”的标签,一时间,“绿色保障房”开始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而规模庞大、政府主导、信号强烈、方向清晰,构成了绿色保障房的典型特征。
例如深圳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未来5年将24万套保障房全部建成绿色建筑的目标,江苏则组织12个保障房项目批量通过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评价,高潮则出现在今年3月的第七届绿色大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提出,“3600万套”意味着一半的建筑市场将由保障房来提供,一定要强调把价格低廉的保障房建成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的绿色建筑。
而一旦绿色保障房开始实施,不难想象,它将带动的相关方面的投资是巨大的,利润空间也是可观的,不少企业已经看到了这个巨大的商机。然而,要实现这个项目的顺利实施却不是一件易事,要顺利实现绿色保障房的产业化发展,则更需要基础工作方面的落实。
首先意识有待引导。绿色保障房不仅要体现对绿色建筑的正确理解,更要结合保障房的特点,避免追求过高标准与技术堆砌,力求低成本、高功效、少维护,实实在在地为被保障人群提供实惠。
其次制度体系尚未完善。尽管不少城市已经针对具体节能措施出台了相关政策,如强制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等,但是,不管在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对于绿色保障房如何定位、如何系统推进、政策如何扶持、企业积极性如何调动等,既无具体规定,更没有形成体系。事实上,在保障房形成统一的建设标准之前,谈绿色保障房的系统性制度建设,似乎为时尚早。
再次技术基础急需夯实。例如这样的案例我们都有见过,绿色保障房小区高层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因为集热面积不足、水温不均、管道过长、浪费严重等技术问题,导致每立方米太阳能热水单价高达20元,住户纷纷表示“用不起”。目前来看,绿色保障房既要深入研究低成本的绿色建筑技术,同时还要注重技术集成、统筹、管理的水平。
最后产业配套不足,盈利模式仍存困惑。许多企业缺乏对保障房市场的长期关注,没有及时进行产品分级,致使市场配套不足,上下掣肘。加之盈利模式的困惑广泛存在,尽管市场蛋糕够大,没有一个好的盈利模式,企业依然不愿涉足。
目前市场上的企业,有的已经根据绿色保障房的要求,做出了相应的战略调整,而有的则认为绿色保障房目前没有相关标准规范,因此处于观望状态。无论怎样,绿色保障房的提出,是大家对于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可以令保障户的住户们能够住得更加舒适。要达到这样的高度,不把基础工作做好,即使提出的初衷是好的,也会因为实际没有完成而变得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