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那些贴近灵魂的纪录片


    在刚刚结束的第1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国际纪录片奖颁奖典礼上,中国纪录片《光棍》和《发现少校》分获最佳亚洲纪录片银奖、最佳历史传记类纪录片银奖,中国纪录片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这项奖项评委会主席时间说,“纪录片核心在于对现实的批判”。

  或许是因为年岁渐长,我这几年对虚构的影视关注越来越少,而对很多经过艰难查证与追踪的纪录片,渐然有了更多兴趣。有很多个深夜,我都置身于一片宁静中,看纪录片。很多画面黑白或灰暗,声音也沉郁与平静,多少与城市夜深的氛围有些相似,适合爱琢磨的人。

  我有个很好的朋友,在北京搞电影研究。他经常给我推荐片子,很多都是纪录片。我在重庆也有一些沉醉在纪录片里的朋友,有一个长者,还给我赠送过一些难得的纪录片,有的还是他自己拍摄的,让我获得很多难得的历史资料。渐渐地,我了解到,中国很多优秀的纪录片,都是由独立制片人制作的,很多都用作私下交流了。因为独立,会有更多担当。不过,这背后也有困境,不止是传播,还有资金。

  优秀纪录片看得多了,就能体会其中的真实与价值,觉得它有其他文化样式不能替代的东西。这种纪录片,绝对不会是那种具有宣传教化的专题片。“纪录片核心在于对现实的批判”,这的确是纪录片赖以存在的核心价值。世界上真正优秀的纪录片,不止是在纪录历史,刻录人心,更多的时候是表达独到观察与独立思考。这个过程,往往都伴随着与某种特定,甚至是与所谓的主流价值相冲突。

  获得这次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国际纪录片奖的纪录片,有很多。我现在都还没有看过,也正在通过一些渠道,试图来获得。从相关报道看,很多作品值得期待。比如,此次中国纪录片的获奖作品《光棍》,纪录的是这个时代一个特殊群体的内心,会让人思考为什么有他们要遭遇那样的人性磨难;而《发现少校》讲述的是中国远征军后代晏欢寻找发现了93岁的赵振英老人,曾是南京受降仪式上的警卫营长,大洋两岸六十多年不为人知的中美盟军的荣耀、悲伤和深埋的秘密,浮出海面……这一切,自然都会有现实批判,以及历史反思。

  不过,作为一个纪录片粉丝,我其实对白玉兰国际纪录片奖的很多外国作品,更有期待。这一点,欣赏以往获奖作品也得到了印证。尽管这些年中国有很多纪录片也不错,包括获得该奖的《三峡移民》、《幼儿园》等,但是,在我看来,总体来说,很多走进公共视野中国纪录片,并未能给更多人寻找到那个贴近内心的灵魂,在思想与价值的表达上,很难做出重大突破。正如此次评委时间所说,本土纪录片在大主题的拿捏和把握上缺乏一定的思想性,看不到更深的社会命题。

  相对来说,很多国外的纪录片则经常可以给我带来内心强大的触动。比如,很多人都知道的《海豚湾》、《迁徙的鸟》、《帝企鹅日记》、《走钢丝的人》、《科伦拜恩的保龄》等等,其中包裹的价值与情怀,甚至包括技术手段,都让人深受触动。现在,我对此次白玉兰国际纪录片的社会类金奖《天堂客栈》(保加利亚)也充满期待。这部纪录片的题材,讲述的是居住在保加利亚被驱赶的罗马尼亚人。25年前为了安置这些人,当地政府新建了一个住宅区,作者关注的就是这些底层人们的生活。这无疑牵涉着极其深刻的主题与背景,我在想,这样的纪录片,又会有着怎样的话语方式与价值突破呢?

  很多人都说过,现在是最好的纪录片时代。在我看来,纪录片是一种很好的文化思考路径。当然,对很多人来说,获得纪录片的途径相多来说是逼仄的,有时好作品甚至不是在网络深处打捞就能找到的,就像有些伟大而高洁的灵魂,不是任何人能碰见的一样。但不论如何,作为一种思考方式,作为一种观点表达,作为一种文化存在,这世界上的确有一些珍贵的纪录片,值得你去寻找。如果你永远错过了,在我看来,也是也一种巨大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