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对文艺批评的意见,最集中的就是关于文艺批评市场化倾向的问题。其实,文艺批评存在的毛病,不是市场化引起的。
当一部戏在剧场上演,一个电影在影院放映,一本书出版发行,就已经是一件商品了。当然,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商品。就拿文学来说吧,有纯文学,那是作家表达自己内心对人性、对世界的独特感悟和认识,是作家情感的真实流露和宣泄,是非常私人化的东西。写纯文学作品,作家一般不会考虑读者的看法,当然也就不会顾及市场的需要。但不顾及市场需要,也并不等于没有市场。纯文学作品也可能获得很多读者的喜爱,也可能很有市场;那是作家的个人表达获得了读者的共鸣,是纯文学和市场正好重合,而非主观追求的结果。即便这样的作品,出版者还是把它作为商品来做的,还是希望获得较好的市场效果的。还有更多的文学作品,作家创作时就很明确,他是为读者写的,希望获得某一部分读者的青睐。这样的作品,就是市场化的写作,比如现在许多类型小说的写作。为市场写作没有什么不好,把类型小说写好也很不容易。满足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是正当的、必需的、值得提倡的。有本事的类型小说家,或者说畅销书作家,可以把小说写得曲折生动好看,同时又符合生活和艺术的逻辑。好的类型小说同样可以很丰富,很深刻,很有艺术感染力。对于类型小说来讲,市场化是一种促进的力量,没有什么不好。
那么,面对市场的文学批评,应该成为读者的导游,让不同的读者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不同的作品;同时,通过实事求是的、有眼光有见解的批评帮助作家提高创作水平,帮助读者提高鉴赏能力,促进文学的健康发展。但是现在有相当部分的文学批评,是按照出版机构的要求一味吹捧,讲好话,讲假话,讲违心的话,讲出卖良心也败坏自己名声的话。这些文章,有的是批评家写的,有的是记者写的,发表在一些有影响的媒体上。这种文艺批评的毛病,不是出在市场化,恰恰是不讲市场规则、不讲商业道德、从根本上违反了市场经济的原则。这是不正常的、不成熟的市场经济的表现。和其他商品领域存在的不实广告一样,这种文艺批评,就是一种不实广告,扰乱了市场,败坏了文艺批评的声誉,败坏了批评家的声誉,败坏了媒体的声誉,对作家、对出版社、对读者、对批评家统统都是伤害。这叫做害人不利己。
批评家要读作品。
现在的文学创作和二三十年前已经很不一样了。现在的创作从题材到风格到形式到发表途径都非常多元了。作品的数量也是一个过去难以想象的天文数字。要求批评家读所有的作品,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现在的文学批评也已经不可能像多少年前一样,产生一言九鼎包揽天下的权威。现在的文学批评也一定是多元的,应该有不同的批评家来关注不同类型的作品。但是,在各个不同的文学领域,还是应该有权威批评家的。所谓权威批评家,就是有敏锐的眼光和深刻的见解,有很好的艺术感觉,能够对作品提出独到的、能够开启人心智的批评;并且是独立的,不受出版机构控制的专业人士。
要成为这样的权威批评家,前提是一定要大量阅读作品。天天匆匆忙忙去赶各种场子的批评家,怎么可能安下心来花大量时间阅读?当然,这里也有一个利益驱动的问题。如果要批评家在大量阅读的前提下写作,却仅仅靠稿费来取得回报,投入产出比太不合理了。没有合理的利益机制的保证,只对批评家提出单纯的道德要求,显然是不起作用的。这个问题应该靠政府的适当干预和市场的不断完善来逐步解决。由于市场的完善是个相当长期的过程,当前,政府部门应该发挥更多的作用。
目前文艺批评人才主要集中在高校。学院派的批评,一般来说,容易和创作,和市场有较大的距离。高校有它的教学要求,有它的评价体系,有长期形成的习惯、方式和风格,不是个别人能够轻易改变的。并且,我们中文系的教学,历来强调培养学者,不培养作家。高校的教学中,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学术逻辑的养成,而忽视艺术感悟能力和审美趣味的培养和熏陶。这个问题虽然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但应该提到高校教学改革的议事日程上来考虑。因为高校毕竟是批评家的主要来源。
文艺批评的毛病不是市场化引起的
评论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