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 记者 高伟】根据住建部规定,6月9日是各地政府公布保障房建设信息的最后期限。截至6月8日,仅有天津、合肥等少数城市有所响应。包括北京、上海在内的大部分城市仍未公布保障房建设具体信息。
按照原定计划,今年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必须在10月底前全部开工 。 但最新数据显示,保障房整体开工率不到3成,土地与资金短缺仍为最大障碍。
在空前的保障房建设压力下,各地政府陆续推出商品住宅地块配建保障房的模式,期望一举解决保障房建设中土地、资金双重短缺的难题。然而,普遍的土地流拍和低价成交令土地市场步入低谷,“捆绑”模式遭遇尴尬。
目前,在北京、广州、杭州、石家庄、兰州等地“捆绑”模式已经陆续推行。西安、福州、邢台等地则出台硬性规定,要求新出让的“所有商品房地块”必须配 建一定比例保障性住房。例如,邢台市要求“在普通商品房建设项目中配建保障性住房10%以上,并将保障房配建要求作为土地出让前置条件”。
北京阳光100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范小冲表示,配建“捆绑”模式将成为此后土地出让趋势“在地方承担能力有限和中央问责制度前提下,商品房与保障房捆绑制度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解决渠道。”
企业更看重商品住宅地块开发。通过综合评估土地成本、未来销售收益和市场预期,开发商对保障房捆绑地块缺乏热情。况且保障房需要前期垫付大笔资金,这对企业资金链也是一大考验。
理论上任何一种政策都不能强制推行,但是开发商目前面临的处境是,“要想进入市场,只能顺应趋势,接受政府的游戏规则,分担保障房建设压力。”
“政府将保障房建设任务转移给开发商后,既没有让利,在相关配套政策上也缺乏诚意,实际的做法是,一旦拿了配建地块,保障房不建,商品房则不予验收。”范小冲认为,仅仅强制性的“捆绑”配建,而没有投融资方面的政策扶植,很难调动开发商参建保障房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