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主任基金2011年第2期应急项目的一封信
2011年第2期提出的应急项目主题《中国人口发展趋势、经济社会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是十分及时而重要的,尤其对目前普遍存在的两种意见,都认为是没有科学根据,我完全赞成,否则,利用简单的数个预测方案论来论去,还是跳不出原有的结论,其答案无非就是以人口的增质来取代其增量,即无非还是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另一种说法而已,但这仍不能回答稳定低生育水平下的未来中国人口结构,是否合理及合理判别标准,以及根本不同于发达国家人口结构转化过程及结构状况的本质问题,也即对经济社会发展来说,中国的人口问题与欧美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是性质根本不同的两类问题。人口生产是自身的再生产,是与物质生产不同的生产,并具有周期长度及其影响要远大于物质生产的特性,因此,要解决二者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则独具长期性、复杂性与艰巨性。中国的人口问题只能说是处在解决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远还没有完成,然而,在认识中国人口问题上,却出现了与之相悖的若干认识问题,这主要是缺乏结合中国人口国情,在学术研究上浮躁,不加区别与甄别的照搬西方结论的结果。
鉴于在上个世纪末期,中国的人口发展趋势,基本已从由计划生育政策居主导的时期,转变为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跃居主导地位的新时期,因此,从影响生育水平的本质问题上来说,中国人口发展的大趋势已定,2010年的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公报就印证了2000年—2010年,一直保持在低生育水平这一点。可见,对未来一定时间区间,中国人口总量与年龄结构的各种方案人口预测,只不过是低生育水平下大致近似而有一定不同的定量描述而已。因为当前涉及的经济社会发展所有问题,基本都是与人口规模和年龄结构相关的问题,故解决这些相关问题的关键,都是要回答中国人口的这种发展趋势,其所产生的人口规模与年龄结构,是在趋于合理还是在趋于不合理?度量人口年龄结构的相对指标,诸如少儿人口比例、劳动年龄人口比例、老年人口比例,少儿人口抚养比、老年人口抚养比、总抚养年龄人口比,以及人口老龄化与人口老龄化程度,是否适宜度量所有的人口年龄结构?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与绝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口自然转化慢的年龄结构相比,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起的人口非自然转化快的人口年龄结构就不仅是不合理,而且在稳定低生育水平下,未来还将日趋严重不合理。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度量人口年龄结构的相对指标,为什么不适宜应用在类似中国这样人口转化的国家?其使用的前提条件又是什么?科学地回答这些问题,实质是21世纪国际社会科学领域,都在探索的人口年龄结构转化基础理论问题。只有探索出度量年龄结构合理的判别标准及其应用前提条件,才能将自然科学基金提出的涉及相关经济社会的诸多人口问题,从经济社会与人口方面统筹解决,才能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为此,现提出自己的部分意见供参考。
1. 关于是否继续执行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问题,我认为首先要对既往实施的不同生育政策进行效果评估,只有这样才能从既往反映实践的数据中获得,生育政策作为一项社会公共政策为什么适宜就产生正效应,不适宜就产生负效应。这方面我们是有丰富经验与沉痛代价教训的,只有这样的比较、鉴别与科学分析,才能有说服力的结论与相应政策建议。
2. 总和生育率是一个相当粗略的指标,严格来说,总和生育率不是一个率的概念,最好称总和生育率值。此指标只有在稳定人口的条件下,才能如实反映某年度育龄妇女一生的平均生育子女数。因此,在人口预测中,应选用迄今为止最新而科学,并为多年实践证实效果颇佳的分年龄分孩次递进生育率指标体系与相应数理预测模型(即M-W(马瀛通、王彦祖)分年龄分孩次总和递进生育率值预测模型),同时,还要关注此预测模型中的死亡处理的科学性(也即是模型中应用的生命表处理技术
的科学性)。
3. 1985年马瀛通首次提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好事,中国社会科学《未定稿》专刊发表,后来《中国民政》转载并加了编者按;2010年马瀛通在著写的《数理统计分析人口学》(中国人口出版社)中,提出并充分论证了“中国老龄化过程是解决过剩人口问题成效的累进反映”的命题,足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对未来低生育水平的中国人口发展趋势及其规模与结构转化的新认识。
4. 1996年,马瀛通、冯立天、陈友华等,首次定量揭示了在无人为干预胎儿性别条件下,人类自身出生性别的变动规律,或称其生物属性规律,创立了出生性别比是条件随机事件的M-F-C(马-冯-陈)基础理论,并根据新基础理论,提出了新指标体系,构建了相应数理模型,开创了认识与解决出生性别比异常的途径。
5. 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Chian Economist》全文发表了题为《Family Planning Brings China Demographic Bonus》的论文。《China Economist》编辑部为此文专门加了编者按:“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对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批评渐渐增多,认为在未来不远的时期内,中国可能将拥有一个非常糟糕的人口结构。本文主要针对‘未富先老’、‘人口负利’等观点进行了重新认识,认为人口抚养比、人口红利等指标计算与实际情况有着背离。作者相信未来仍然是中国‘人口红利’的急剧增长期。”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得出稳定低生育水平,使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出现了失衡问题的结论,而判别年龄结构是否合理或失衡的标准,基本都是依据相对指标的比较,并参照发达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而武断得出来的结论,因为,迄今为止,判别年龄结构是否合理或失衡的标准及其基础理论,一直都是人口学、经济学与社会学的一项空白,并被认为是21世纪国际科学界共同关注与研究的课题。
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面临人口问题实质,基本都与人口的年龄结构有关,诸如老龄化,人口抚养比等。再有就是人口的数量、素质,尤其是城镇化过程中的大、中、小城市人口畸形分布问题,实质已涉及到国家安全,启动内需与经社会和谐发展的诸多问题。因此,度量城镇化的合理分布,也是涉及今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大问题,这些都需要踏踏实实的研究。
研究课题的选择只有超前性和思维定势的超越,才能有基础理论的突破,只有这样,所提政策建议才能科学而扎实,经得住实践的检验。早在数年前,我就根据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根据国内外的学术现状,确立了中国人口规模、年龄结构转化趋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研究课题,现已取得部分重大突破性进展。因此,我认为你们提出的要“在长期学术研究积累的基础上”来申请是十分必要的,否则,要取得此课题重大而有独到见地的成果,并据此提出有见地的政策建议,那是不可能的。
马瀛通
2011年6月10日
附件:转自王英安博客文如下
浅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部《中国人口发展...》应急研究
已有 49 次阅读 2011-6-8 10:44 |个人分类:人口学大师思辨|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关键词:人口发展战略 研究报告 自然科学基金 应急项目
前些天看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部主任基金2011年第2期应急研究项目《中国人口发展趋势、经济社会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开始接受申报,作为一名人口领域研究人员,有些观点希望大家一起探讨。
1、根据应急项目的管理规定,该课题应该是某些专家提议设置的。不管这些专家是出于名利还是真正的研究目的,能提出这一问题,已属不易。如果能有前期研究,则更佳!不管最终花落谁家,希望那些对这一问题有过深入前期研究的专家能够入选。虽然要求“2.申请者必须在相关科学问题研究方面,具备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但也认可“或承担过政府有关部门委托相关课题的扎实前期研究基础”,所以需要对项目负责人的研究背景和前期成果严格审核,防止非科研人员滥竽充数。
2、身边的专家经常教导,科研一定要注重前瞻性,不要等问题出现了才进行研究。真正好的科学家能够看到并指出未来的主要问题,并提前数年甚至数十年开始研究,从而在理论、方法和数据方面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课题中提及的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抚养负担等,无不是人口年龄结构转变导致的结果。如果在人口年龄结构理论上没有创新,可能就会走上人口战略研究的老路,无法理清众多要素之间的关系和未来发展趋势。
3、文中指出“目前我国一些部门和学者对人口问题,包括人口战略等开展了许多研究,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改善的地方。例如,研究对象的片面性问题。如人口部门的研究主要关注人口自身的增长问题,对其他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考虑较少。实际上人口增长脱离不了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它有众多的制约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环境约束、社会保障状况等。要深入考察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需要从复杂系统的角度出发。”
其实,颇具争议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阵容极其庞大而豪华,对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各要素都有分析。“中国政府组织265名顶级专家,包括16名院士进行中国历史上首次“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研究结果将为中国今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据悉,这是由中国最高领导层决定并直接领导的一项重点研究项目,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蒋正华担任组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前国务委员宋健担任副组长。对于中国政府来说,这项大规模研究将为政府建立一个人口与社会发展的决策支持系统。这项研究今年2月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批准,之后由国务委员华建敏主持全国参与研究的专家召开座谈会。3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研究发表重要讲话。这表明中国最高领导层对国家人口战略研究极为重视。中国几乎所有顶级研究机构以及大学的著名专家都参与了工作。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北大、清华、复旦、南开、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等都参与研究工作。研究队伍包括中科院、工程院两院院士16人,另外200多人都是副教授以上的研究人员,如果加上参与研究的300多名博士,整个研究队伍近600人,他们代表了当今中国有关学科的最高研究水平。
研究分三个小组进行,第一小组研究的重点是以人为本,对如何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着力点是科学发展观与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的关系。蒋正华担任组长。第二小组进行人口态势的研究,对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分布以及行为进行研究,由徐匡迪任组长。第三小组就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互动关系进行研究,由两院院士宋健任组长。研究队伍将对人口有关的40多项课题展开深入研究。”
何亚福先生的博文指出“2007年1月公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说:“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集中了包括十多位两院院士在内的300多位专家学者,自2004年2月至2006年4月,对科学发展观、人口发展态势、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重大关系等3个分课题及其42个子课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调研和专题研究论证,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由此可见,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的阵容非常庞大,共有300多位专家,其中还有十多位两院院士。这样看起来,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是非常具有权威性的,是不容质疑的。”
时隔5年后的今天,随便翻看一下其中某个研究结论:据《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预测,202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大约不超过26亿吨标煤。
而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25.87亿吨标准煤,2007年能源消费总量28亿吨标准煤,超过《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的2020年26亿吨的预测值,可见某些领域的预测连3年的准确度都达不到,何谈2050年预测、分析?而且,2007年出版专著时也不参考最新的统计年鉴,检查、更新一下数据,可见态度极不严谨。
如此规模庞大、规格极高的研究阵容,比应急项目的团队应该会高过数倍,那么到底应如何保证其研究成果不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偏差?我认为,没有系统论证和理论创新是不会有突破的。
4、指南中说“由于与人口相关的数据很多是通过估算得到的,因此在准确性方面就大打折扣。刚刚完成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为下一步的研究奠定很好的数据基础。”不知在今后的10个月的研究期限内,能否拿到六普详细的人口年龄结构以及出生、死亡、迁移等数据?该不是又是通过非常规渠道吧?中国特色的数据垄断,造就了课题申请的垄断。有的人凭关系可以拿到内部数据,大部分人却只能被挡在门外。科研的平等尚需时日。
总之,人口学科虽然相对简单,但也不是随便就能忽悠的,对错历史自有判断。好的研究成果能够指明国家发展的未来之路,滥竽充数的敷衍只能是浪费纳税人的钱。人口年龄结构转变和城镇人口合理布局是当前最核心的两个人口问题,希望这个课题的承担者能有所建树或突破。
真正的科学大师不会为了名和利一味贪求申请课题,而多是出于对科学问题的探求冲动,提前数年、数十年介入相关研究,甚至已有结论。这就需要项目管理方充分掌握相关领域的前期研究进展,了解那些申请人之前做过什么,做的怎么样,之后可能做成什么样子,剔除那些只会滥竽充数的忽悠大家。否则,若一年之后场外团队把完成的成果一公布,清浊自分,白纸黑字,颜面何存?“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就是前车之鉴。
除非,按照惯例,永远不对外公布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