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的灵魂思想


  “十一五”已然远去,戴着光环。这期间能源行业的诸多成就,甚至可抵此前数十年。譬如,新增电力装机超过4.45亿千瓦,几乎等同于前50多年的总量。其中,水电新增装机9600万千瓦,“接近此前95年的总和”。风电、核电、光伏也都取得了空前发展。成就实实在在,不容置疑。但笔者认为,过去5年的更大亮点,还在于形成了体系性的战略思想——这是“十一五”的精神遗产。

  能源行业是一个老行业、大行业、龙头行业。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曾经对应着一个庞大组织。煤炭部、石油部、电力部,都曾统率过千军万马。可以说,这些细分行业各自的定位清晰明确,但作为“母行业”的“能源”却不甚明晰。一个明显的事实是,长期以来,我们缺少一个独立的能源主管部门。从这个角度说,2008年国家能源局的成立,堪称中国能源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国家能源局的成立,使“能源”的概念得以强化,也使人们能够从大能源的视角思考问题。它的着眼点,不是先前的产业经营,而在能源安全的保障。正是有了这样的高度,才形成了“推进能源结构调整”、“转变能源发展方式”等诸多共识。结构调整是当前能源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因为它关乎其自身力量的消长,靠先前的组织是不可能实现这样的任务目标的,而只能寄望于组织变革,并让新的组织孕育出新的思想。

  处理好传统能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之间的关系,对细分行业的发展提出战略性共识,是能源思想的精髓。这在“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也得到了体现。以核电为例,它经历了从“适度发展”到“积极发展”,再到这一次“高效发展”的过程,并将“确保安全”放到了前提位置;再比如水电,经历了数年的争论,迎来了复兴,但也得出了“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的辩证思想,难能可贵!

  思想的隧道没有尽头。“十二五”期间,我们又能点亮哪些能源思想的明灯?

  毕竟,有些想法还需要积淀、梳理,有些想法还需要填充、丰富,有些想法还需要微调、扬弃,尤其是在某些发展过快,或是争议多于共识的领域。

  毕竟,有些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些未竟的事业,需要在“十二五”继续取得突破,并在突破中形成新的思想,尤其是在这次代表、委员们比较关注的能源市场化改革,以及节能和能效提高方面。

  当然,更重要的是,形势比人强,它永远在提出新的问题,并寻求新的答案。能源行业的发展既有其自身规律,更要与社会经济的主旋律实现共振。能源业的所谓调结构、转方式,实际上也是中国经济调结构、转方式在能源领域内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节能减排的要求。可以说,社会经济的主要矛盾为能源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源头活水。就在两会召开之际,国际油价已经涨到了100美元以上,全球政经界的神经为之紧绷,各种猜测五花八门。此轮油价到底会涨到多少是个未知数,但对于中国来说,要将未来的能源调整建立在油价高涨的假设之上,则是一个必须的选择。寻求石油替代品,必将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关键词一道,催生中国能源的革命性变化。

  “十二五”悄然而来,蒙着面纱,思想将赋予她灵魂,这是中国能源的软实力之所在。但好的思想,只能在寻求突围的实践中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