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宏观经济数据即将公布,多家机构预测CPI将达5.4%,通胀压力仍未减轻。面对“只提准不加息”和“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等问题,央行的货币政策该如何避免被多方利益牵制,从而保证其独立性?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缺乏独立性,是否加息和人民币升值多重受制
央行选择“提准”而不是加息,主要受到地方政府债务的牵制
中国人民银行6月1日发布的《2010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指出,2008年以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平台数量增长过快,贷款规模迅速扩张,相关运营问题逐步出现,潜在风险需引起关注。原文提到“平台贷款在人民币各项贷款中占比不超过30%,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成为贷款的供给主力。
调查结果表明,2010年年末,各地区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占当地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基本不超过30%。部分媒体解读平台贷存量为14万亿,但业内人士倾向于认为这句话是对后文各地占比均不超过30%的总结,而不是对总体占比的表述。根据之前的报道和数据来看,平台贷余额应该在10万亿左右,现金流半覆盖和无覆盖的占20%左右。
此时如果加息,地方融资平台偿付成本不断提高,按照现在地方政府的融资规模,不少地方每年还本付息额或将超过财政收入的一半;对现有的土地财政模式也有不小的冲击,卖地收入大幅减少,将会增大地方政府双重负荷,央行在使用加息工具时,地方政府利益博弈的力量难免牵涉其中。
人民币是否升值,同样受到出口利益和保增长目标的牵制
中国存在价格重置的内在动力,它一般通过人民币名义升值来实现,但在人民币升值受压抑的情况下,价格重置的动力便释放于国内价格上,从而导致通货膨胀。而流动性过剩问题是这个逻辑链上的一个节点,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失衡加剧了流动性过剩问题的严重性。
但国内对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影响一直忧虑重重,主要的担忧在于,人民币升值会影响到我国外贸和出口,经济增长将会放缓,恶化就业形势等。可见,货币政策已经被出口利益和保增长的政策目标所牵制。事实上,政府如果不在合适的试点采取果断措施,则可能错过升值的最佳时机。
当前通胀形势仍旧严峻,货币政策的制订和执行应该不受利益绑架
通胀形势仍旧严峻,但中国货币政策受多方利益牵制无法独立
国内CPI自2009年3月以来已连续25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五月数据即将公布,多家机构的预测均值达5 .4%,加息呼声渐起。央行更多地使用了数量工具上调准备金作为抑制通胀的手段,但只调准备金对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负面影响也不断积累经济的风险。加息和人民币升值等方面,顾忌多方面影响,货币政策举步维艰。
事实上,央行根据客观经济形势制定的货币政策很难独立实施,货币政策往往掺杂各经济部门的意志,且货币政策的决定权不在央行,需得到有关部委同意,每个部门都有可能因为自身利益而反对或延缓一些政策实施。中国央行独立性主要是指在货币政策的制订和执行上独立,同时稳定金融的功能也不可丧失。
此外,中央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经常面临社会各界的压力,干扰了物价稳定目标的实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几次通货膨胀都是与政治性经济周期相伴。各级地方政府换届之后,为取得政绩而大量投资,从而制造出投资需求扩张,并对商业银行的放贷施压,造成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削弱,因此稳定物价的货币政策目标则难以持续。金融危机后,也是央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过去30年央行“积极”推动货币超发推向了极致,成为通货膨胀的推手。
中央银行独立性,表现为货币发行和金融政策制定的独立
所谓央行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独立于政府而实现经济目标的权利。一般而言,中央银行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独立的货币发行制度、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独立管理和监控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从理论上说,一个开放经济国家在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汇率稳定三个目标中只能“三者取其二”,因此,面临着“三元悖论”局面。
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受多目标约束的问题未能得到很好解决。社会各界希望货币政策除了稳定币值外,对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汇率等目标都要有所作为。在各种因素的干扰下,中央银行往往被迫偏离稳定物价的政策目标轨道,实行名义上适当、稳健,实际上带有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操作,在政策累积作用下,通货膨胀压力必然随之增大。
国际上通常会以立法保障央行独立,央行越独立,物价越稳定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央行越独立,物价和宏观经济越稳定
外国学者在对发达国家战后长期高通胀现象进行大量分析之后发现,央行越独立,物价越稳定,为了实现物价和宏观经济的稳定,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运营的独立性至关重要。
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稳定经济而不是刺激经济,如果货币政策被作为刺激经济的手段,它就会加剧经济本身的不稳定性。因此,货币政策应该在经济衰退时降低利率,遏制衰退。在经济繁荣时提高利率,轻缓通胀的压力。
在现实中,降低利率的政策不会引起政治家和公众的反对,但提高利率的政策会有政治上的阻力。货币政策制止通胀的作用比遏制衰退更为重要,也更为难,当货币政策不独立时就可能成为追求繁荣的工具,从而破坏稳定,甚至引发严重的通胀。
发达国家会通过立法,保障央行不受来自政府或议会的压力
目前各国央行的独立性在加强,利用经济政策刺激经济,往往是以长期的不稳定来换取短期繁荣,经济政策应以稳定为基本目标,货币政策的目的应该是物价稳定,而不是凯恩斯主义所追求的充分就业。要实现物价稳定,必须从立法上使央行独立。只有当央行能不惧来自政府或议会的政治压力时,才能把物价稳定作为自己的惟一目标。
美国经济的发展受益于央行的独立性。一个著名的案例是美国央行的独立性造就了80年代经济的繁荣发展,1979年当保罗·沃尔克就任美联储主席时,美国经济已处于战后最糟的时期,滞胀严重,通胀率与失业率都将近10%,美联储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名义利率达到历史上少有的10%以上)。
当时正值美国大选前夕,卡特总统和议会都希望刺激经济、降低失业率,因此,这种政策受到卡特总统和议会的一致反对。政府向美联储和沃尔克施加压力,议会在听证会上也希望沃尔克改变政策。但由于议会和政府在法律上都无权干预美联储的决策,因此,沃尔克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得以实施。在这种政策实施的短期中尽管失业率曾超过10%,但通胀率从1981-1982年的将近10%在1983-1984年下降到4%左右。1980年代也成为战后美国经济最好的时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