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十年谁来种田会是令人纠结的问题吗
李华新
四川省仁寿县农业局某负责人做过调查:踏水村4组有48户、195人,其中劳动力131人,有109人外出,剩下的22人中19人在60岁以上。“这就是农村的现状。”他担心再过十年谁来种田。再过十年,现在务农的农民大多将成为耄耋老人,而年轻一代还愿意回归农村、从父辈的手中接过土地吗?(《四川日报》110531)
一个是58岁的农民李克如,他的儿子一个月挣得钱足以顶他一年种田的收入,孩子不愿意父亲继续在家里种地。 李克如今年58岁,老伴56岁,一共捡了5家人的35亩地来种。地调整了很多次,还是分在20多处。
“起早贪黑的干一年,还不如我干一个月。”儿子在成都每个月的工资有五六千元,刨去成本,老李干一年“也就这个数”。可是李克如却说:“农民不种田干什么?都不种田你们在外面吃什么?”
“有钱还怕买不到粮食?”李志勇很坚定,绝对不会再回农村种田了,“就算在城市里摆个地摊也比种地强。”
而另外的一个人物叫冷小波,它却是认为,种田很有前途、大有作为。
冷小波站在麦田边上,指挥着十多辆收割机抢收:“这一片都是我承包的,一共1100多亩,总收入100多万元,刨去成本净赚50多万。”话语中透着一股豪迈之情。妻子在一旁优雅地打着手机,指甲涂得鲜艳。冷小波也是一位农民的儿子,母亲曾是全国种粮标兵,过世后给冷小波留下了600多亩承包耕地。“现在年轻人很少有愿意留在农村的,但我发现,种田其实是一件很有前途、很可作为的事业。”
他也列出种田的“四宗最”:政府最支持、政策最优惠、市场最稳定、前途最光明。“种粮食有补贴、买农机有补贴、卖粮食国家有最低收购价,干什么能比得上种粮食稳当?”冷小波说,现在农业机械化越来越普及,他承包的耕地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种庄稼已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了。
但是现在却是面临着土地如何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发展的方向。四川省六成以上耕地在丘陵地区,“人均六七分、户均五六亩,分成十多处”,土地集约化经营难度很大。
农机这是一个发展的方向,而土司不能实现适度规模,那么种地的比较效益就上不去。再就是基础设施。如果没有路,机器就进不了田,农民就无法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如果没有水,农民就只能靠天吃饭,这对于十年九灾,十灾九旱的丘区而言,种田也成了最不保险的事情。再就是农业科技的利用,因此说,现在种地的人少了,也不见得就是坏事,田的人越来越少,种的面积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将对农业产生倒逼机制,促进农业向规模化的现代农业转变。现在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专业化组织来从事农业生产,这也将成为未来四川农业的发展方向。
因此说,小冷的信心为什么会如此满满就不用怀疑了,因为种田,它也同样能够可以过上好日子,收入要比李克如的儿子的收入超过十倍,而且自己种田是集约的有规模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因此,我们就不必为谁来种地担忧。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