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暴利七重门 被迫入门谁甘心?
当你拉开你的车门,你就开始进入了汽车行业暴利的第一重门。
汽车业是暴利,这句话首先会遭到汽车销售行业的反诘。但如果说出汽车业在一些隐秘的部门顽强地支撑起暴利的一片天空,怕会引起更多共鸣。如果消费得明明白白,咱也不差钱,钱花得明白洒脱。但获取暴利的手段美其名曰是商业秘密,密不透明,宰你多少钱,你在暗处,全然不知。
第一重门:汽车销售
不说限购之前的抢购,不问价格,有车就要。这是特殊时期。
加价部分,是公开的暴利。没有商量,没有依据,完全是厂家商家主导。
不是名正言顺的消费,出师无名,收费无凭,是对消费者权益的忽略。
在售车型优惠或者降价,就是暴利的赤裸裸的暴露。
成千上万的优惠和降价,成千上万的送装饰送精品,降价优惠多少,精品送出多少,暴利就有多少——这只是暴利的底限。
5月9日昊锐最高优惠2.2万元,最低15.69万元,这是随手可取的降价实例。一辆车优惠这么多,它的利润有多少,不得而知。
第二重门:汽车美容
买车之后,没有赤裸裸把车提出来的,至少要给它穿件体面的衣服。衣服的档次,就是车主人的层次。于是,你乖乖的钻进了汽车行业暴利的第二重门。
近日网络媒体披露,汽车美容业是一个暴利行业,缺少行业标准和相关的监督约束。汽车贴膜利润达到10多倍,一两百块钱的材料成本最后要价可能就是一两千元。汽车抛光、封釉利润大概十倍左右。500多元的抛光材料成本只有50元,30元的膜能收到300元。
现在的汽车美容、装饰,包括漆面护理、抛光封釉、贴太阳膜、车载CD、座套、饰品等很多项目。但最赚钱、最黑的,首推贴太阳膜。
太阳膜有两个响当当的牌子,雷朋和3M。但市场上这两个牌子的真货极少,80%都是假品牌。劣质太阳膜的隔热率、透光率都很差。尤其在夏天,温度一升高,劣质太阳膜就会“原形毕露”,轻则老化脱落,严重的还会影响车玻璃。一卷膜的进价在300—600元,能贴6台全车。贴一台车收1000多元,6台车就能收7000元。贴一卷膜最少能赚6000元,利润高达10倍!
封釉价格各有不同用的材料基本都一样,但价格相差十倍。
汽车装饰也有猫腻。电子产品也难免买到贴牌货。厂家进货时也搞不清楚真假,只有试过才知道。80%的汽车饰品,座套、挂饰等都是广东的小工厂生产的,营业执照、发票、固定厂址都没有,顾客的利益受到了更大的损害。
第三重门:汽车配件
一位上海大众POLO用户说,他的车行驶6万公里更换正时皮带的费用是3000多元,其他车最贵的高达8000多元。一位4S店经理透露,某高档车配一个密码钥匙的价格是上万元。平时4S店一个保险杠卖一两千元,而汽配市场卖二三百元;4S店一个后视镜卖五六百元,而汽配市场卖百十元。同样是定期更换两油三滤的常规保养,同价位的车费用相差也很大,多的四五百元,少的二百多元,相差一半。“整车拆开卖散件可卖出两倍车钱”,绝不是言过其实。
高价零配件主要是由厂家导演的。一位从事汽车维修多年的老师傅告诉记者,在他们眼里,零配件主要分为原厂件、副厂件、假配件三种。其中,由于很多汽车生产商自己的配件生产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量,这样就需要“配件二厂”。这些厂被授权生产配件供应给汽车生产商,但同时也面对全国的分销商,只是分销时不能注明该汽车品牌专卖的字样,变成了“副厂件”,质量相差无几,价格却只相当于原厂件的1/3。以空气滤清器滤网为例,一般的滤网在普通汽配零售商那里只卖几块钱,但加上名牌标志后其价格能翻几番;如果再变成某著名汽车品牌“指定使用”配件,价格还可以再提升几倍。
在配件业里,品牌对售价的影响非常大,不同品牌、不同车型配件的加价率全由厂家决定。4S店汽车零配件赚取的利润最少在200%以上。越是保有量小的新车型配件加价率越高,进口配件加价率尤甚。因为这类配件只有在4S店才能买到,厂家对零配件市场的垄断是暴利之源。
现在,一些汽车品牌销售利润降低,汽车暴利开始向零配件转移。一些厂家还耍起了整车降价、配件涨价的把戏,不少4S店甚至出现了以零配件养整车的怪现象。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汽车销售的服务利润已占到整个汽车业利润的50%至60%。但是汽修的质量与安全问题却使众多的车主产生了不安。
修理厂让800元的旧变扭器摇身一变成为8000元的广州新货,价格就翻了10倍!
第四重门:售后维修
底盘护板的一个螺丝20元,是笔者亲历。
某公司一辆奥迪A6轿车在去鄂尔多斯的行驶途中车底部受到撞击而导致漏油。一进修理厂,检查出的问题越来越多,车越修毛病越多。奇怪的是这辆奥迪车更换的全是些不易损坏的零件。
据奥迪4S店的维修技术人员介绍,自动档轿车不能长距离拖车,因车内无油,变扭器和摩擦片会在长距离的拖车中烧坏,正确的做法是用平板车拉回。而这家公司的维修工作为专业维修人员对最基本的常识都毫不顾忌,致使车体内部的损害加重,在装配过程中未加齿轮油又导致叉速器轴承被烧坏,公司付出近二万元的修理费。
北京某品牌专卖店负责人透露,他们的维修车间每天接待近100辆车,仅仅工时费一年就400万元,而维修工人一共50多名,工资一年不到200万元。这里面的利润空间深不见底。
第五重门:进口汽车
进口汽车定价偏高,进口渠道独家垄断,进口资源独家拥有,直接获取高额利润。
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整车进口关税定在25%,而零部件关税却不到10%,把进口零部件组装出售,这部分关税就直接被吃掉了。暴利就此形成。
同样是5月9日的网络媒体降价信息显示,沃尔沃S40全系优惠5.82万元,SLS赛威降6万元置换补贴5千元,奥迪A5最高现金优惠5万元。
这样的降价幅度,如果没有高利润,难道厂家肯吐血?
同样是奥迪,Q5加价,A5降价,原因就是供求趋势不同,产品热度不同。让不让利,加不加价,就是厂家一句话。中国汽车市场汽车消费如饥似渴的愿望积压之后集中释放,让很多车型成了热门车型。只要厂家愿意,就可以高价获利。
第六重门:汽车保险
国际上考核保险利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中间人佣金。欧美国家汽车保险中间人佣金一般不超过10%,而我国汽车保险业在几年前争夺市场期间多家公司曾给中间人30-40%的佣金,最高达到60%。车险改革之后,原本可以解决的经销商高回扣问题比以往更严重了,有的甚至高达40%以上。这个收入绝对是暴利,对消费者和规范保险市场没有任何好处。保险公司只是多拉了保单,实际的偿付能力并没有提高,消费者却因此增加了投保容易理赔难的风险。
第七重门:汽车检测
很多城市的汽车安全性能检测交由私人承包。为了赚钱,检测潜规则逐渐形成,新车上线,只要踩刹车不及时、不给力,检测就不合格,让你调试。调试费200、300甚至更多。积少成多,一个城市一个检车线,成千上万辆车,每辆车拔毛200元,不就是暴利么?
这份暴利,暗访之后曝光,会引起轰动。
200、300不是大钱。但雁过拔毛,频率太高。处处伸手,层层设障,卡你宰你没商量。真的商量一下,检车单位大业初创,设备昂贵,请自愿赞助——咱慷慨一回,还落个潇洒大方的好名声。我人民群众花钱如流水,算啥啊?不是自愿赞助,是被宰的客户!被欺骗被忽悠的被迫交钱的感觉,哪有主动潇洒、慷慨捐助幸福和舒服啊。他们不知道有这样一句话: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可我们被宰之后,给你钱财,给我消灾。有异样的感觉,既不舒服,也不吉祥。
汽车行业暴利形成的原因,一是渠道单一,没有充分竞争,二是经营者资质没有考核,随意抬高价格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得不到有效管理;三是汽车公款消费康国家之慨,抬高了价格。
(本文作者授权搜狐网独家刊载此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