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祖斌:中国应尽快调整对出口的五大补贴


      日前,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财政金融室主任张岸元指出,央行持有外汇资产的损失极为惊人。截至2010年末,2003年以来增加的外汇储备汇率损失达2711亿美元。如未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到62003年以来增加储备的汇率损失将攀升到5786亿美元。5786亿美元,按人民币与美元16的汇率,是347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2010年全国税收收入77390亿的45%,是2011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成本1.3万亿元的267%

 

其实央行为外汇储备付出的不止这点成本。2月底中国央票余额为34903亿元,假设加权平均利率为3%,央行每年需要付出1047亿元的利息成本。目前大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高达20.5%,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也将高达17%假设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19%3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为75万亿,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1.62%,央行每年为存款准备金需要付出约2300亿元利息。两项合计,每年的成本是3300亿元左右,大概是去年全国个人所得税额的三分之二左右。而且即使如此,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的增量,仍有20%未被对冲。

 

 

为避免天量外汇储备带来的进一步的巨额亏损,中国应逐步减少甚至取消对带来持续顺差的出口企业的五项补贴,否则虽然一季度中国有一些贸易逆差,但全年仍会有顺差。在中国持续的顺差下,国际热钱对中国的兴趣会非常大。只有全面调整以下五项补贴,使中国的贸易变为零顺差,甚至逆差(结合FDI,实现资本与外贸零顺差),中国的外汇储备成本才不会进一步膨胀:

 

 

一是低利率,甚至是负利率。这相当于中国所有的存款人为贷款人(主要是企业)提供了补贴。中国央行长期以CPI为依据调整利率,但CPI仅代表居民消费价格,不包括资产价格。而且CPI数据长期不被社会认可,有低估的可能。低利率甚至负利率,还推动了房地产泡沫的膨胀,对目前的通胀也“功不可没”,收益率相当于的一些产能过剩行业的不少产能也因此上马。

 

 

二是较低的人民币汇率。人民币究竟高估还是低估,有完全不同的两种观点。并且如果是高估,到底高估多少,也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幅度。在2005年之前,不少人认为人民币对美元应该升值20%,现在已经升值20%了,又有人说再升值20%。在我个人看来,人民币对美元肯定是被低估的。

 

 

三是出口退税的直接补贴。2009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大范围调整高了出口产品的退税率。2010年中国的出口货物退税达到创纪录的7327亿元,比全国财政在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环境保护或城乡社区事务等方面的单项支出都要高,是当年中央财政对保障房建设补助资金765亿的近10倍。

 

 

四是过低的能源价格。长期以来,中国电价涨幅一直未能体现煤炭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价值。不久前,国际能源署总干事田中伸男还呼吁中国尽快降低能源补贴,并强调廉价的能源时代已经结束。目前的技术条件下,看不到中国在煤炭资源吃紧后,有什么替代的能源。20年来,中国电价恐怕是除了电视机、电脑等天然贬值的商品外,降价最少的商品之一。

 

 

五是社保的欠账。在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中工作的廉价劳动力,贡献了人口红利,但企业和政府并未为他们建立一定的社保储备。各地政府对劳动密集型企业不缴、少缴社保金的情况长期睁只眼闭只眼。跨省的社保转移制度一直未建立起来恐怕是有意的安排,以便于农民工补贴城镇养老金账户。以出口企业集中的广东为例,“十一五”期末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高达3553亿元, “十五”期末增长212%

 

 

在中国有太多的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鼓励、保护靠廉价劳动力、出口退税,消耗低价能源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虽然负作用较多,国家也付出了较多的成本,但整体来看,可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同时解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但目前由于户籍政策、城镇高房价等原因,中国人口红利的拐点恐怕已提前到来。中国不应在国际贸易环境恶化(进口原材料价格持续大涨但出口价格难涨)的情况下继续提供出口补贴。

 

 

部分低效率企业被淘汰是完全可以承受的代价,这有利于中国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提高。事实上,虽然在行业内没有垄断经营权,也难以得到贷款,但中国私营企业的经营效率明显高于国有企业。2009年,中国私营企业总资产贡献率为18.33%,资产负责率为55.38%,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3.29/年,成本费用利润率为6.71%,而国有企业分别为11.29%60.30%2.05/年和6.73%只有各种补贴被削减甚至取消,更多的企业才会主动加强技术研发或品牌建设,而不是靠出口退税等补贴苟延残喘。

 

 

如果人民币不是象老太太走碎步一样升值,而是一次性升值比如3%,甚至5%,我不太相信有较多的出口企业死掉。不少保守的人认为日元当年升值太快是个极大的错误,其实当时和日本有同样高顺差的德国,当时的马克同样大幅升值,德国的进口到目前仍有世界最强的竞争力。恐怕如果德国马克当年象中国最近四五年那样升值,会导致一些缺乏竞争力的企业越发展越大,最后还是死掉。

 

 

逐步减小、取消对出口企业的各种补贴,有利于改善中国外贸环境,节省的各种成本用于保障房等民生工程,可极大地促进内需的增长。而落后、低效率的出口企业被市场淘汰,也是中国经济整体竞争力提高的必要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