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东:上下6000年风水文化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或称本土文化)有两条基本线索:①以儒家为代表,诸子为附庸的主流派;②以道家为代表,揉和方技术数为知识体系的非主流文化,或称使用文化。考古和地下发现证明,古代真正流行的书籍主要是使用文化。中国风水就属于使用文化范畴。

一、先秦——风水思想的萌芽期
先秦风水以实际生活体验为主,离建立一门系统的学问为时尚早。
春秋战国之际百家争鸣的局面使襁褓之中的风水无所适从,风水思想处于萌芽期。
1、原始居住形势所体现的环境观念
原始的居住形式经历了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多种类型,从穴居到巢居的发展过程中,过渡性的居住形式是半穴居。

1954年西安半坡村发现的遗址中就有大量的半穴居建筑,多为方形袋穴。同时长江流域的地面建筑因地下水位高,多建在高地上。
仰韶时期聚落的选址已有了很明显的环境选择倾向,如;靠近水源、位于河流交汇处、处河流阶地上、如在山坡时一般处于向阳坡。有意思的是,这些村落多被现代村落或城镇所叠压,在15个

现代村落中就发现了11处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
半坡遗址中出现了较明确的功能分区。墓地被安排在居住区之外,居民区与墓葬区的有意识分离成为后来区分阴、阳宅的前兆。

“河图”在半坡村遗址中得到证实。当时,用鱼头祭天的摆设方法与“河图”的结构是一样的。半坡村遗址是母系社会后期的产物,距今已有七到八千年的时间。所以说我们的《易学》文化产生于七八千年前。当时我们的老祖宗研究了大自然的规律并上升为数学模式式和几何模式,在当今社会中,凡经得住实践考验的科学发现。当达到最高层次,有了总的概括性时,均上升为数学模式,具有了普遍的指导意义。这些图说明我们祖先在七八千年前,在思维方式上和掌握事物规律的水平上,远远超过了其它民族。在英国有个历史学家叫汤恩比,他是研究世界各种远古历史的。他发现世界远古历史按大的类型可分为26种之多。其中以阴阳为根基的文化,即中华文化,距今已有两万年之久的历史。而现代最先进的科学。自主或不自主地又符合了中华的阴阳文化,这使历史学家们非常惊奇。这也说明了我们的老祖宗在远古时期就非常聪明了,其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层次是很高的。 

 2、

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青龙蜿蜒、白虎蹲踞图案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风水中推崇的四个方位神的名称,但风水中何时开始使用这四种动物作方位神,一时无从稽考。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的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墓葬中有一幅图案清晰的青龙、白虎图形分别位于埋葬者两侧。青龙和白虎是上古时代传说的东、西方之神。如果墓葬中的青龙、白虎图形也有着指位作用。


 3、卜辞中的卜宅记录


 4、文献中的相宅记录
卜宅是盲目的,而相宅是主动的。三代时期的先民对自然地形、地质状况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懂得了地之高下各有所宜,这就为相宅准备了充分条件。《诗经》中就有不少内容记载了周先祖如何根据地理形势相其阴阳的。周族首领公刘为寻找一个好的世祖居住地,相宅程序基本是:陟—登临跋涉,观—全面巡视和衡量,度—实际勘测和衡量。这样,聚落的选择就具有了一定的科学性。“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时,就地利……”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当时相地的水平。最后选在岐山下的豳(今陕西旬邑)。

二、秦汉魏晋时期——风水理论的初步形成时期
秦汉时期的风水思想受到各种自然哲学观如:阴阳、五行等思想的影响极为明显,且风水理论未出现明显的体系,但已有了端倪。
始皇驾崩后,蒙恬被逼自杀,当时民间以为蒙恬之死应归罪于他绝地脉。汉武帝时出现了堪舆家,跟风水有异,内容比风水广,上观天文、下察地理;汉代风水著作《宫宅地形》,形法类。相地、相人、相物、相畜之法兼而有之,修建城郭都邑以及房舍,已充分考虑其周围的地理形势和自然环境。此书是对先秦至汉代人们考察山川、选择聚落、兴建都邑的理论总结。

三、唐宋——风水理论的发展与定性时期
1、风水著作大量涌现。风水理论的发展在唐宋时期已出现明显的高潮,除建立了形法派和理气派这样的分支体系外,还涌现了大量风水著作。可能与宋室南迁后,南方的灵山秀水为风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舞台有关,风水中的两大流派福建派和江西派均在南方发端,最后影响全国。
2、《宅经》的特点。最早产生于唐代,对阴宅图和阳宅图均作了具体的说明,是理气派的代表作。值得称道的一个观点是对大地有机说的发挥,认为居住环境也像人体一样是个有机体,各部分之间是相互协调的,只有在各部分都运转正常的情况下,才称得上理想环境。这一观点在之后的许多风水著作中经常见到,成为中国风水思想的一个闪光部分。
3、风水思想与佛、道、儒的合拍。风水与道教最为密切。他们的来源差不多,不外乎阴阳、五行、八卦、气论等思想。道教总是把风水、卜卦等看作自己的一部分。很大程度上,风水思想就是道家思想的部分反映,历史上,佛、道、儒各教基本彼此兼容、相互亲和。这从客观上保护了风水的发展。 

四、明清——风水理论的进一步阐释和总结时期 

理论著述增多,各分支体系的理论思想也更为发达。

1、研究与著述结合。对风水著作进一步阐释、对来自实践的问题进一步总结,研究和注释风水著作的风气大兴,特别是乾嘉考据之风的兴起,更推动了风水学研究的开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几乎对每部著作都作了一番考证研究。

2、编篡与积累并举。编篡和积累了大量风水文献,官方组织编篡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大型丛书收录了几乎所有流传下来的风水著作。民间也大量收集和编篡风水经典。

3、分支理论更为发达。约从唐宋开始,风水学出现了形势派和理气派两个主要分支。明清时,均有较大发展,有了新的发挥和阐述。明清时风水中的宗族观念很浓,此乃儒家伦理观念的反映。很多著作中均寻祖宗之山、再寻父母之山乃山脉之入首处,风水力图通过山的宗族关系来表明山体气势的庞大。

五、民国以降——近现代科学文化对风水的冲击

明末,西方传教士来华时传入近代科学观,然而,影响一直缓慢,真正产生影响的还是在新文化运动后,起初人们对风水的评价不是从科学观而是从文化观来考虑的。出发点是要扫除所有的封建迷信、所有的糟粕文化,然而,皇帝赶走了,旧的观念却并不容易消除。毛泽东破除迷信后,除风水理论中的三龙说为近代地理界批判地接受外,其它内容几乎都被否定。

风水作为一门学说虽然在新科学观面前受挫,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却始终未艾。

风水被中国大陆人淡忘之时,欧美学者却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美国、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学者相继对此作专题研究。国人为之一振,出现了回归效应,国人开始理直气壮地研究风水,出现了风水研究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