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玉米新政:明修栈道 暗度陈仓


  4月19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玉米新政,暂停玉米深加工企业收购玉米增值税抵扣政策。对于这一行为,单纯来看是为整顿玉米市场,防止玉米涨价过猛。但仔细分析来看,在当前通胀压力高企的背景下(一季度CPI达到5.0%,3月份达到5.4%),当前对玉米市场的调控或另有深意。这便是通过调控玉米市场,降低猪肉等肉类产品的涨价动能,有效堵住肉类价格这一可能进一步拉升通胀压力的“口子”,防止2008年“外有石油,内有猪肉”的一幕重现。

  一、当前稳定肉类价格很有必要

  2008年,国际原油价格最高达到149美元每桶,国内待宰活猪价格最高达到16.87元每千克,在猪肉和石油的内外作用推动下,我国CPI最高达到8.7%,并在2-4月连续三个月维持在8%以上。目前来看,在中东及北非动荡局面的影响下,国际原油价格已突破110美元每桶,未来保持高位运行的可能性增大。同时,3月份国内物价水平也已处于5.4%的高位。如果此时猪肉价格出现大幅上扬,则有可能成为拉动物价上行的又一重要力量。可以说,在当前外部输入性通胀难以有效遏制且缺乏主动性调节空间的背景下,通过政策调整压低国内物价上行的可能性就成为可行选择。3月份,国内食品价格上涨11.7%,对CPI的贡献超过60%,而其中肉禽及其制品涨幅高达17.3%。可以说,现阶段国内政策的着力点之一就是稳定猪肉等肉禽及其制品价格水平。

  二、当前肉类价格对通胀的影响被轻视

  本轮价格上行的典型表现之一,就是包括肉类价格在内的食品价格占主导。2008年肉类价格的大幅上涨,让国内价格一路上扬。后在金融危机作用的影响下,才出现了回落。当前来看,肉类价格在本次价格上行中已经凸显了其重要性,或许是其他因素过于“显著”,以至于对猪肉价格有所轻视。其实不然。2011年4月8日,全国鲜猪肉批发价格为20.40元每公斤,较去年同期涨幅已超过39%,虽然较2008年2月份的22.88元仍有一定差距,但是要考虑到这一数据是在猪肉消费处于淡季以及瘦肉精事件对猪肉消费造成明显影响的基础上实现的。从猪肉价格的季节性表现来看,在每年的4-5月份都是猪肉价格的低点,从6月份猪肉价格开始上升。可以说,当前猪肉价格只是出于相对低点,后来上行的空间是较大的。因此,必须利用这一有利的时机,稳定猪肉生产的成本,以防出现过度上涨。

  三、稳定玉米价格是稳定肉类价格的基础

  在控制猪肉价格上行的多种举措中,玉米价格起着重要作用。这是因为,玉米是饲料的重要原料,是影响饲料价格从而影响猪肉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在所有玉米地消费中,饲料用玉米消费占到60-70%。可以说,只有稳定了玉米价格,稳定猪肉价格才具有了操作基础。正因如此,在财政部的玉米调控措施中,明确规定了企业购进玉米生产饲料产品时,不受相关政策限制。

  从供求分析来看,当前稳定玉米价格的难度不低。从供给来看,在我国的粮食贸易中,玉米在2009年之前处于顺差水平,近年来随着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的大幅增长,我国玉米进口激增,2010年我国进口玉米157.2万吨,比上年激增17.8倍,这也使得我国玉米贸易逐渐由顺差变为逆差。从需求来看,一方面,近年来饲用玉米消费的数量在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受油价上升的推动,用于生产酒精、燃料乙醇等工业用玉米的数量也在激增。可以说,单纯在市场作用下,玉米价格上行的趋势非常明显。2011年4月6日,主要批发市场玉米价格为2.16元每公斤,较去年同期上升10.2%,较2009年同期涨幅接近40%。因此,需要采取切实措施,抑制玉米价格过度上行,为稳定猪肉价格进而稳定价格总水平奠定基础。

  四、稳定玉米价格需要其他政策配合

  财政部调控玉米市场的行为,反映出当前政府对猪肉价格可能快速上行拉升价格总水平的担忧。当前对玉米价格进行未雨绸缪地调控,可以说非常及时必要。但是,单纯依靠税收政策达到既定目标存在一定难度。对玉米市场的调控也需要其他相关政策的配合。

  一是在当前油价高企的背景下,用玉米生产替代能源的投资需求可能会有所抬头,对这一类项目需要予以慎重发展。二是提前做好玉米等粮食作物的进口安排,近年来粮食进出口存在着“反向调控”的趋势,即“丰年进口多,歉年出口多”,这里面有当前粮食进出口机制方面的原因,要寻求合理途径予以解决。同时,对于玉米深加工产品的出口也要予以一定的限制。三是发挥补贴政策的效果,对饲料生产企业以及农户一定税收优惠或者补贴。四是通过银行、债券以及其他融资方式等,加大对涉农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其扩大生产,增加市场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