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海英雄贾西海
记者 王云岗 通讯员 肖方 《 西安法治报道》
他,是古城人民的大功臣。
29年的消防生涯中,他参与指挥各类灭火抢险救援战斗4000多次,参与指挥大型消防保卫任务2000多次,与战友一道救出遇险群众3680余人,为国家和人民群众挽回损失逾亿元。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12次受嘉奖;7次被陕西省委、西安市委、市公安局、总队、支队等评为“优秀共产党员”;6次被西安市公安局评为“先进工作者”;2次被支队评为“消防技术能手”;2次被西安市公安局团委授予“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983年1月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政法战线先进工作者”;1989年9月被支队评为“基层干部标兵”;1989年10月被总队评为“先进思想政治工作者”;1990年3月被省公安厅评为“公安战线优秀政工干部”;1994年12月被共青团西安市委授予“古城青年卫士”称号;1995年7月被西安市北院门街道办评为“先进个人”;1997年11月被“97?中国西安投资与贸易洽谈会”组委会评为“先进个人”;1999年10月被中国第四届城市运动会组委会评为“先进个人”。
他就是贾西海,一生用实际行动奏响了一曲消防战士爱人民的凯歌。
当兵就要当好兵
贾西海出生于军人家庭,父亲是曾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革命,平时对他们的教育和要求十分严格。1976年,高中毕业的贾西海到渭南何流公社插队锻炼,一年多的农村知青生活,养成了他纯朴务实、踏实勤奋、吃苦耐劳的性格。
1978年12月,贾西海如愿跨入公安消防部队行列。从穿上橄榄绿的那一天起,他就立志要当一个好兵。他在日记里写道:“当消防兵是我人生长河的一个转折,我要像父辈那样,走好军营的每一步”。
消防部队的生活十分紧张艰苦,加上大运动量的体能技能训练,让刚入伍且个头不到1米7、体重不足100斤的贾西海很是吃不消,而且训练成绩一度徘徊不前。但生性要强的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当一名合格消防兵。为此,他制定了强化训练计划。每天坚持比别人早起一小时,腿绑沙袋练万米长跑,餐后课余和节假日,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反复捉摸练习,训练成绩提升很快,当年便成为全支队小有名气的业务训练尖子,在支队组织的业务比武中,他夺得两个单项和三个集体项目第一名,连续三年被评为“消防技术能手”,连年被评为“五好战士”。
机遇总是眷顾那些勤奋和努力的人。1982年,贾西海被破格提干,成为消防四中队指导员。
消防四中队是个问题频出的烂摊子,中队干部不安心工作,都想调离。从担任中队指导员的那天起, 贾西海就把全部精力用在了中队建设上。中队训练场地十分狭小,院落坑洼不平,一遇下雨就变成了泥窝窝。为了改变窘况,贾西海带领战士们拉土、捡废砖头,平整院落、操场。为节约经费,他动员官兵自己动手修缮营房,用油漆粉刷楼面,用毛笔一层一层勾画砖缝,通过一个多月的忙碌,营区面貌焕然一新。他和中队干部一起克服困难,凭着一份执著,硬是将这个条件艰苦、管理松懈的中队,推到了全国先进行列。1990年,四中队被公安部消防局和省消防总队命名为“基层建设达标先进中队”。
身先士卒冲在前
岗位虽然不停变换,但贾西海奋勇当先、冲锋在前的风骨始终不变。2003年,地处西安北郊纬26街的省医药公司仓库发生火灾,当时现场已发生了6次闪爆,严峻的形势令参战官兵一时踯躅不前。在这紧急关头,只见贾西海风风火火赶到现场,在细心侦察和冷静判断现场情况后,一把夺过一名战士手中的水枪喝令道:“跟我上!”那一刻,现场的官兵仿佛一下子就有了主心骨,胆气和勇气倍增,紧随着他“呼啦”一下冲上去逼近火点,投入战斗。
2000年12月7日凌晨4时30分,一辆装有11吨液化气的槽车,在周至马召镇路段因罐顶安全阀突然爆裂导致液化气大量泄漏。那天,贾西海还发着39℃的高烧。他不顾大家的劝阻,带领2名战士爬到车顶实施堵漏排险作业,巧妙地利用杨树枝削成的木楔成功实施了堵漏,排除了险情。
2002年,蓝田某稀有金属矿井发生矿难,多名矿工被困在深达1100多米的井下。由于井下空气稀薄呈负压状态,通讯联络不畅,在正常情况下工作45钟的空气呼吸器,在井下仅能用20分钟,大大增加了抢险救援的难度。贾西海将参战官兵分成器材供应、救援和通讯联络三个组,将救援指挥部设在地下800米的施工工段,并每隔20米设立1个通讯联系点,形成救助梯队,由自己亲自带队救人。经过十多个小时的艰难营救,终于将7名被困矿工救出了矿井。战斗结束时,贾西海等7名参战官兵因在井下时间过长,吸入有毒气体过量中毒昏迷,经医院抢救终于脱险。
2006年,西安三桥镇红星化工厂发生甲苯泄漏爆炸燃烧事故。当时,由于2个储罐储存的甲苯大量泄漏,地面一片流火,直接危及附近10多个储罐的安全。为了及时堵漏,保障战友的安全,他果断下令参战人员全部后撤,在水枪的掩护下,只身冲了上去,不顾甲苯喷溅全身造成的灼痛,苦战半个小时排除了险情。
心头时刻有百姓
贾西海常说:“作为一名消防战士,解救群众是我们的天职。群众在我们心头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头的地位就有多高。”
1982年7月,西安204研究所一栋老式闷顶住宅楼发生火灾,十几名群众被大火围困。贾西海一边劝阻被困人员不要盲目跳楼,一边积极展开营救。就在贾西海和战友们利用二节梯、挂钩梯将群众一一解救到楼下时,他猛然发现攀附在三楼窗口处的一名女青年头部朝下坠落下来。贾西海一个猛扑,一把将她紧紧抱住,从死神手里夺回了女青年的生命。
2001年夏季,蓝田县境内人头蜂为患,5名小孩被毒蜂蜇死,十余名群众被蜇伤,当地群众一时间谈蜂色变,人心惶惶。贾西海奉命率领7辆消防车、50余名消防官兵,兵分两路,对蓝田境内的人头蜂蜂巢进行扑杀。由于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刚开始效果不佳。爱动脑筋的贾西海终于想出了利用高压脉冲水枪,灌装敌敌畏击打蜂巢的办法,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和战友们清除了蓝田县一百多个蜂巢,基本消除了百姓心头的“蜂患”。
2002年3月,一辆运输剧毒氰化钾的车辆,在行驶至汉中留坝县红岩河时,不慎翻进河道之中,对沿河下游十余万群众的饮水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引起了国务院和省市党委政府领导的高度关注。贾西海奉命带队支援,连夜翻山越岭赶到现场,参与拦坝分流、化学处置等作战任务,奋战10余个小时,成功排险。
百炼千锤铸英才
作为一名消防指挥员,贾西海十分清楚肩负的使命和面临的危险,更懂得灭火救援如同行军打仗,既要有勇,又要有谋。
近年来,各种化学和易燃易爆灾害事故频发,成为消防部队处置的难题。2000年,贾西海参加了公安部组织的高级警官培训,从国内外专家的讲授中,获取了许多处置化学灾害事故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平日里,他主动和石化、科研院校的有关专家学者交朋友,并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虚心向他们求教,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2006年,组织上安排他到瑞士日内瓦消防局研修,他抓住短暂的学习机会,如饥似渴地与同行学习和交流。
作为公安部灭火专家组的成员,贾西海不仅注意学习理论,更时刻注重在灭火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他经常说:每次灭火抢险战斗,不论规模大小,都有值得总结的经验和教训。消防指挥员越是见多识广,就越有“克敌制胜”的把握。他十分重视并积极建议支队党委加强对灭火抢险年轻骨干的培养,每次执行重大任务归来,他都要把年轻的指挥员和业务骨干组织起来,谈得失,说体会,搞战评,手把手教,心贴心带,使年轻干部很快在实践中砺炼成长起来。
1995年,支队新组建成立了消防特勤大队,由于全国消防部队当时还没有统一的训练大纲和教材,贾西海便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和熟悉各类特勤器材性能的优势,边探索、边总结,主持编写了《特勤器材性能及训练规程》、《化学危险品处置手册》、《消防特勤大队防化抢险装备配置方案》等教材,基本满足了训练需要。
1998年,西安市液化气管理所由于球型储罐根部阀门泄漏而导致了震惊全国的“3?5”爆燃事故, 7名消防官兵和7名企业员工罹难。亲历这次战斗的贾西海,暗暗发誓要攻克有效封堵球罐根部阀门泄漏的难关。他到处查资料、跑科研单位、找专家论证,终于研制出了一种专用封堵器材“注水器”。随后,他又研制出了利用汽车发动机废气吸取罐装泡沫装置、无线电台身份监测器等器材,在实战中发挥了巨大效力,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此外,他还结合实战需要,与战友们协同设计并改装了一批消防车辆和器材,在多次抢险救援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心为公舍小家
在妻子糜剑秋的眼里,贾西海是个典型的工作狂。无论该不该他值班,只要有大的火场,他就坐卧不宁,非得赶去现场参与战斗。在贾西海工作车的后备箱里,随时放有两套指挥服,常常是一个晚上赶几个火场,湿了一套又换上另一套。
结婚20多年,贾西海在小家建设上不愿多动脑筋,把大量的心血、精力都用在了为百姓祛灾降难上。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他很少陪着出去玩,平时给老人和家里买米买面买煤,洗衣做饭全压在了爱人和弟妹身上。贾西海在基层中队工作14年,常常是忙起来一两个月不着家,即使是偶尔回家一趟也是晚归早走。每年大年三十,他很少与家人团聚。对此,家人早已习以为常,唯独难以承受的是他这份充满危机的工作所带来的担忧。
2006年10月,特勤二中队作为迎接公安部岗位练兵考核、全省消防部队“三基”工程建设试点单位,工作非常忙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中队长常恒川却在篮球比赛中腿部骨折,不能正常工作,加之,中队另一名干部休婚假,筹备试点工作和迎接考核受到了很大影响。贾西海得知这个情况后,每天下班后就直接赶到中队帮助工作,常常是一忙就到深夜,有时干脆就住在了中队。前前后后持续了半个多月时间,直到考评工作顺利结束。
在今年“2?15”战斗中,贾西海腿部髌骨严重骨折,医生叮嘱要养伤一年。然而,他在病房躺了三个月,就怎么也呆不住了,不顾领导和家人的劝说,一瘸一拐地赶到单位上班。
出生入死终不悔
灭火抢险是一项十分危险的职业,消防官兵每次接警出动,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贾西海常说,“火场就是战场,流血牺牲是常有的事,只要党和人民需要,就要挺身而出”。在这个信念的支撑下,每逢紧要关头,贾西海和战友们屡蹈险境,出生入死,矢志不悔。
1998年,西安市煤气公司液化气管理所储罐发生闪爆。在这场空前惨烈的战斗中,贾西海与死神擦肩而过。当时,贾西海与副政委贺军胜并肩在现场战斗,指挥一线官兵实施堵漏并稀释泄漏的液化气气体。在发现水源供应不足时,贾西海力请贺副政委在后方组织供水。但贺副政委一再要求留下,让熟悉水源、道路情况的贾西海带领几名官兵寻找水源。贾西海执拗不过,就带领几个官兵在现场围墙外寻找水源。十多分钟后,当他正准备返回现场时,恰巧碰上市上有关领导要求汇报情况,就在他边介绍情况边陪同有关领导走到库区大门时,现场突然发生了强烈的爆燃,贺副政委等7名消防官兵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事后每当他回忆起这段经历,心情就会十分的沉重:“那次战斗中壮烈的应该是我”。
另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是渭南“7?10”抢险战斗。2000年7月10日,渭南市临渭区饲料添加剂厂环氧乙烷发生大爆炸。接到总队下达的增援命令后,贾西海带领西安市4个消防中队火速赶赴事故现场,担任前沿总指挥,展开抢险战斗。
此时,先前的爆炸已对生产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现场一片狼藉,主要建筑物已经垮塌,剧烈的冲击波波及方圆3公里范围,当地参战的消防官兵多人受伤。为了弄清现场情况,贾西海置安危于不顾,冒着随时可能发生再次爆炸的危险,进入厂区进行全面侦察,并向总指挥部提出了消灭外围火势、堵漏等一系列方案。为防止战斗中再次发生伤亡,贾西海把抢险队员们组织到一起,反复熟悉手中的抢险堵漏工具,并充分考虑到黑夜、水雾导致的视线模糊以及螺丝脱落等各个细小环节。随后,他带领抢险突击队员迎着两个巨型三甲胺储罐喷吐出的烈焰和悚人的尖啸声,重新发起进攻,成功实施了堵漏,为彻底扑灭火灾铺平了道路。
今年2月15日,位于西安市碑林区东县门36号的中国银行陕西分行家属院锅炉房,因使用劣质柴油发生泄漏引发火灾。当日并不值班的贾西海从对讲机中得知情况后,职业敏感和责任心促使他驱车赶到现场,与先前抵达的支队当日指挥员并肩指挥战斗。并根据现场情况,断然采取了紧急疏散火场附近两栋居民楼内300多名群众、切断火场附近天然气锅炉管道等措施。由于失火的柴油锅炉房内空间狭小,环境复杂,从远处和外部进攻,水枪射流无法命中火点。于是,他果断命令参战中队各增设一支开花水枪和泡沫枪,形成4个水枪阵地,实施近攻,集中优势力量消灭锅炉房西南角的大火。正当大家奋力扑救残火时,泄漏到锅炉房地下室内的劣质柴油蒸气发生了剧烈的燃爆。强大的燃爆冲击波,将锅炉房地面炸开了一个大洞,并将贾西海等十多名官兵炸倒在地,贾西海顿时满脸焦黑、血肉模糊。他忍着疼痛,扑向满身是火、被防盗门压在地上的战士刘龙彪,强忍住烈焰炙烤,和战友一起奋力将刘龙彪救出。
当清点人数得知还有两名战士下落不明时,贾西海挣脱战友的阻拦,只说了一句“我的战士还在里面!”便一瘸一拐地向危机四伏的锅炉房走去。当他利用照明灯具发现掉进地下室内的一中队战士罗利智和身负重伤的二中队战士范英俊后,立即组织救人。两名战士救出送往医院抢救,而他依然坚持在现场指挥,直到大火扑灭。
这次战斗,参战官兵1人牺牲、8人负伤。贾西海右侧肋骨骨折,左腿髌骨骨折,双手及面部深二度烧伤,双膝软组织受伤。
就在今年6月6日,伤痛尚未痊愈的贾西海又出现在了扑救大明宫家具城火灾现场,重新返回了他的战斗岗位,续写为人民服务的新篇章。最近,省公安消防总队做出决定,号召全省公安消防官兵向贾西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