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佛兰爱唯欧这个名子起得还行,基本上能达到翻译上“信”、“达”的要求,就是“雅”上稍差了一些,中国人念起来有些绕嘴。此车的英文名子AVEO本属韩国血统的乐风和乐骋,但按照音译居然是“爱唯欧”,似乎冥冥之中早就认准了中国人还是会喜欢欧洲车——“爱唯欧”:只爱欧洲车。
上海通用的车本来有美系的、韩系的,但最终还是转向“高级的”欧系,现在的车几乎清一色欧洲血统,再说具体一点,不是欧宝的马甲版也是出自欧宝主导开发的平台。爱唯欧的前任乐风、乐骋本是韩系大宇的种,现在它和新一代乐驰一样,改认欧宝当爹了——它们都源自通用新一代全球小车平台Gamma II,和科鲁兹出身的Delta II一样,这个平台也是德国欧宝的手笔。
所以,爱唯欧在发布的时候,可以自信地谈谈操控、谈谈科技水平,也可以谈谈精品小车。在上一代Gamma平台上,就出产了欧宝corsa、菲亚特Grande Punto之类强悍的小车,横扫欧陆。爱唯欧生于新一代Gamma平台,没理由不相信它生来就是“精品小车”。
在发布的时候,上海通用的高层还谈到了它的销量,初期的目标是月销8000台。在汽车动不动月销过万的时代,这个数字并不抢眼,但要是具体到“精品小车”上,你会发现这已经是一个比较大胆的数字。在这一级别中,月销能过8000的只有寥寥三四款车:大众POLO、日产骊威、现代瑞纳,还有跟爱唯欧同门的新赛欧(都是欧字辈的,照此规律,科鲁兹改名为“克欧”更显威猛)。
A0级的小车中,市场表现好的多是合资货,貌似这一级别的车主们比较有精品意识。但几年的车市细看下来,很多车主属于叶公好龙,口口声声说喜欢“精品小车”,但真的精品小车摆在面前时,张牙舞爪的价格又把人们吓跑了,比如2006年前的大众POLO和2006年后的本田飞度。
POLO之所以能东山再起,是因为上海大众得到了“控制成本”的秘籍,把价钱搞下来了。当年风光无限的本田飞度,至今未能想到控制成本的好办法,只好在月销一两千台的惨淡成绩下苟且偷生。好在最近广本福至心灵,通过“合资自主”的方式,在理念上小试牛刀,大胆地实践“控制成本”的新手法。有理由相信,本田的下一款A0级车子一定不会像飞度这样死守着9万以上的价格,眼睁睁地丢城失地。
看上去,中国车主喜欢的其实是“便宜的精品车”,价钱一定要便宜,即使品质上有所缩水,只要大概齐还是那个样子,就不乏人捧场。比如,人们对POLO减这减那很不满,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一边骂一边从4S店里把新车开回家。假如POLO四轮碟刹也有、后防撞钢梁也有、ESP也有、1.4T也有,价钱从10万起,相信它会比飞度死得更难看。
所以,合资“精品小车”来到中国市场上时最重要的功课就是要学会“控制成本”。
成本降下来,销量提上去,POLO、骊威是也;成本不能降,销量不能涨,飞度、雅力士、玛驰是也。还有一些骑墙派,价格和销量都不上不下,嘉年华、晶锐、天语是也。
在爱唯欧之前来到中国的“精品小车”是日产的玛驰,它的命运与同门的骊威和新阳光相映成趣。骊威是专为中国市场定作的车型,大而便宜,一炮而红;新阳光是玛驰的同平台兄弟,又是大而便宜,又是一炮而红。玛驰小而精致,以它的身量而言又不算便宜,徒有骄人的历史(日产最早征战欧洲的小车)和响亮的头衔(新阳光也有个好名子,但其实是张冠李戴),可这些在中国都不能当饭吃。
爱唯欧的定价也属于骑墙派,跟嘉年华之类是一个路子。嘉年华外观够靓、设计够潮、品牌够大、操控够好,无论从哪方面看,都跟爱唯欧比较像,如果不出意外,爱唯欧销量也会跟嘉年华差不多,一个月也能搞个三千五千的。
上海通用在“控制成本”上其实颇有心得,新赛欧一出手就惊世骇俗,直接把合资小车的价格拉到5万区间,价格暴降、销量暴涨,新赛欧一上市就朝万辆俱乐部狂奔而去,一骑绝尘。本以为上海通用会将此思路发扬光大,不想接下来却是一款价格较高的“精品小车”。8万出头的起步价,预示着爱唯欧冲击月销8000之路不会平坦,要么你说服买家此车的品质不在POLO之下,要么你降价拉开差距——而现在的情况是,爱唯欧头上的金领结不如POLO头上的VW在中国更有号召力,价钱却定得比较接近。
由于爱唯欧率先在中国上市,我们无从知道它的欧美版本是否会有所不同。这些年,吾国很多车型能与全球同步,有的甚至在华首发,但买家们总在抱怨买不到“原汁原味”的车。这里的“原汁原味”,主要是指欧洲的味道。国人一方面对欧系车充满好感,一方面认为不管美系、日系,在欧洲销售的版本才是真正的上乘之作。如果某款车在中欧同时销售,稍加对比,人们往往会发现中国版或是少了ESP、或是少了动态悬挂,总之配置上会有不少缩水之处,用料和组装工艺更是有中国特色,与欧版没得比。
“缩水版”和“加长版”是中国版汽车的两大特色,而A0级小车尤以缩水为甚。如果一款小车在中国瘦身成功,纵然怨声四起、千夫所指,却往往意味着市场上的成功,譬如新一代POLO,套用一句古话就是:骂声与销量齐飞,车价共品质同跌。定价高而缩水传闻少的车型,混着混着就混不下去了,比如飞度。不是飞度不想降价,据说是平台既定,成本实在控制不下来,要想降价,只能搞新品种了——都说德国人死板,看来在中国市场多年的历练下,那已经成了一个传说。
这倒不能说外国人在中国不安好心,某种程度上,他们也是被中国市场逼成这样,既然缩水降价的车好卖,何必像守贞操一样死守一个造车标准呢?这也不能说中国买家没品味,毕竟咱们收入只是人家的十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便宜一点是一点,好歹还是那个牌子那个模样,内里差一点也就认了。
爱唯欧,我们都爱欧洲车,只是不知道,你是个守身如玉的地道欧派车,还是个入乡随俗的中国式欧派车。
(此文授权新浪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