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厂家过剩 中国未来轿车发展出路在农村


     

产能厂家双过剩 轿车发展出路在农村

 

       上世纪八十七年代中叶,笔者曾看到一份日本某车企对中国社会的调研报告,除对中国各大、中、小城市经济、社会做了详尽的调查外,更令人尤其吃惊的是,日本人同是也对中国农村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社会经济都做了详尽的描述,特别是对中国农村的县、乡、村的方方面面都做了极其详尽的调查,甚至一个村庄里有几个变电站、几个机井、几台汽车、几台农用车(分三轮和四轮)、拖拉机、几头牛和人口(分性别和年龄)等等,都记录在案,写得非常清楚,看令人非常气愤与耻辱!三十年代,日本强盗是开着武装到牙齿的装甲火炮和飞机舰在中国的土地上大肆烧弑抢掠,而如今是打着经济旗幡开着汽车方式来的另一种经济侵略与掠夺……由此可见,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下,日本人在中国汉奸的大力支持帮下,才能对中国社会和经济了解得如此透彻,特别是对中国的农村社会。

       今年以来,笔者又了解到国内的一些有外资背景的汽车公司都在全面、细致地重新对中国农村社会和农村汽车市场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这说明在华合资外商车企已将下一步的战略规划已从中国的一、二线大中城市转移至三、四线的中小和更加重点关注的中国农村市场了。

       中国人口不论数量和居住面积的密度均是“世界之最”,现在各大城市的交通拥堵已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从这一点来看,城市私人轿车的增长空间远不及农村是客观事实的存在。尤其是这些年来,中国汽车行业产销两旺的现象是汽车消费需求长期被压制又突然放开后的必然结果,这种现象将持续下去,直到长期被压制的汽车消费需求得到彻底释放为止。但笔者预期这一释放过程要到2020年以后才能为止。因为我们不应只看到在大城市里车满为患,拥堵得水泄不通,而是要关心关注一下现实市场与未来潜力都很巨大的农村市场。

       当下的北京一系列限行限购政策措施,全国各大城市都在争相效仿。更有迹象表明,国家也正在给熊熊燃烧的车市浇凉水降温。但由于中国强大的汽车市场发展惯性和一百多家汽车都在开工生产才能争抢到饭吃,因此,还有十多年当中,中国汽车市场规律还在向年产销量2000万辆、3000万辆和5000万辆发展。生产了这么多的车,往哪儿搁?国家在对汽车产业疯狂发展踩刹车,大中城市拥堵又不让购车,向海外发展销量也有限,所以只能本国自已消化之路——“上山下乡”——“农村包围城市”。

       前年下半年和去年,为了抵消全球金融危机,本着国际主义精神而转嫁美国经济困境,中国政府决定采取一系列的刺激性消费政策,首先按思维定势必又想到的是中国农村市场和中国农民阶级。如家电汽车“上山下乡”中按排量规定要求下的购置税率下调、以旧换新补贴等小小的刺激性政策车市后,一下子就拉动了农村市场的几百万辆汽车的销售。这些都不难看出中国农村市场巨大无限的潜力所在。

       目前,中国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的农民确实富裕了起来。上世纪嫁女儿是棉被床上用品,然后是缝纫机和家用电器。而进入新千年后,嫁女儿的陪嫁是微型客车,而眼下很多的是轿车。这些笔者在许多地区都曾亲眼目睹。此外,在江浙、山东、辽东、福建、广东地区,农村的短途的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轿车为出租车在县城和村落之间客运方式皆皆是。无论是在县城、乡镇和村庄街头,都可以发现轿车型的出租车或在等人揽客、或在满大路上飞奔。可能不屑十年的光阴,笔者在这些经济发达地区所见所闻,将一定会在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村出现,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发展趋势和规律。

       轿车文明不光是城市人所亨有专利,农村人也更有享有轿车文明的权利。中国农民对购买轿车的愿望非常强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也需要升级。不过现在国内全部在生产的轿车车型没有一个车型是从我国农村使用条件出发而设计的。即使是城市用的最廉价、简易的家庭轿车,其结构的设计也不适用于农村的条件,更不用说合资企业生产的国外引进的车型。

       未来中国汽车产能因生产厂家的产能过剩而极大过剩,那么出路又在何方?笔者还是坚持二十年前的迂腐观点:中国的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是中国特色的重要特点,中国汽车工业的最后出路是中国农村!上世纪日本汽车商和当下的欧美汽车商都将在华的战略规划,都已从中国的城市转向了生存发展空间更为辽阔的农村地区,不知对我们的政策制定者和本土车企的决策者有否启迪作用?!

 

 

    授权状态:本文为搜狐汽车特约稿件,仅代表个人不代表任何机构观点。

   另无搜狐汽车允许授权严禁转载, 若转载请注明该文出处和作者!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网站:http://www.cpca1.org/index.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