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数高校不穷,但是债多 邹蓝
清华才区区200万,就把第四教室的冠名权给了企业真维斯。民意和学生的“生”意哗然,而清华大学则称,为校园建筑物命名是国内外学校筹集资金的通行做法。
清华有钱,硬件建设和软件(教学科研领头人的海内外,主要还是海外的招聘)都不缺钱。在广义上,何止清华不缺钱,连地方的三四流院校都不缺钱。
但是它们的确又缺钱。那么并不缺的钱,到哪里去了呢?
铺摊子去了,买地,圈新校区,盖新场馆堂所教学楼,体育馆,宿舍食堂,教员宿舍等一应建筑。都是负债经营,用未来学生的学费抵押借贷。而吉林大学整合了多家本地院校,成本过高,利息负担沉重到自我无法承担而弄到负债累累要省政府免债,要卖土地抵债等,只差企业那种裁员了。
清华当然不至于如此尴尬,但是驼子上山钱紧也是同样的。因此,划拉到盘子里就算菜自然也就自然而然了。否则,一栋重置成本为5000万的教学楼,用100万就卖了冠名权,的确是穷疯了的做法。邵逸夫先生在国内高校捐了许多建筑,都以邵逸夫先生的名字命名,那人家是出资建设这些楼的。
5·12后,有姓余的人说要捐个图书馆云云,结果人们发现,只捐了价值多少万的书,那价值几百万的图书馆,就以余某名字命名了。舆论大哗,一片骂声。
如此冠名权的出卖,比灌县那地震后图书馆的命名法也好不到哪里去。
再说经济社会史已经证明,能当百年老店的大学,全球比比皆是;但是能当百年老店的企业,则是寥寥无几中的寥寥无几。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美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而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莫非接受如此企业捐款,清华经济管理学院将来要开设企业考古课.
过了30年,让后来的学生,甚至全国的学生来某栋以早已不存在的企业命名的楼上课,授课讲师顺便说一下:啊,哪个啥,我们这楼是30年前当时想钱想疯了而不择手段的古校长折腾,用了企业200万(现在,我年薪也是200万了,可是跟我爷爷30年前的生活水平也差不多,爷爷他就是30年前的清华教授)命名的。现在那企业早倒闭了。如果不是在我们这楼命名,全国任何别的地方,都已经找不到其遗迹了。
如此廉价,把清华也卖廉价了。
这让正直、有良知的清华人情何以堪?
201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