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 陶


         熏 陶

                 舒 乙

我六十岁开始画画,六十四岁开始办个人画展,一来二去,十五年下来,已经连续办了十五次个人画展,包括在美国办了两次,在台北、香港、澳门和吉隆坡各办了一次。不过,我并没有受过任何正规的美术教育或者培训,我画画完全凭自己的爱好,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很自由。

画画原本是一件很好玩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怪不得,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画画,就是因为孩子可以随心所欲,天马行空,任意挥洒,自成一派,哪里管什么技巧、章法和程式。

现在,在世界各地,越来越多地发现了岩画,差不多是一万年前各地的先民的作品,是用矿颜在岩石峭壁上随心所欲绘制而成的,体裁都相当近似,以狩猎、祀祠、生殖崇拜和舞蹈为主,确实画得自由,是人类第一批精神文明遗产。

由儿童画,由人类祖先的岩画,可以知道,画画原本是不需要什么规矩的,是可以随心所欲的,是一种自由抒发心绪的手段,是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好办法,应该说,是人类的自娱自乐的一着妙棋。

当人类刚刚由猿变成人的时候,除了为生活而忙碌之外,原始舞蹈、原始美术、原始音乐便是人类精神层面的最早的三项艺术行为。这种本性一直遗传了下来,由每个人的孩童时起,就跟着在基因里潜伏,而且顽固地表现,成为天性。反而是长大了以后,讲究什么分工,什么专业,什么基本功,什么这派那流,变得非常复杂,不易理解,以至许多人竟成了舞蹈、美术和音乐的门外汉。

但我是个幸运儿。

我长在一个文人之家,父亲是写家,母亲是画家,而且他们都是学师范出身的,懂得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都有一套独特的先进的甚至是超前的儿童观。我就是长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让我最得意的是,我自小就接受了一套特别的艺术观。

而这样的艺术观并不出自他们的言论和文字,反而是出自他们的行动。

是他们的行为,是他们营造的氛围,是他们的个人爱好,是他们的修养,极大的影响了我,我管这个影响称作“熏陶”。

我们家西墙并不大,大概可以挂四幅立轴。父母都爱画,而且拥有不少画,于是,墙上的画就每星期更换一次,形同展览。每当来了客人,父母,尤其是父亲,还要郑重地向来人介绍这些画。一旦客人表示有一些兴趣,父亲就很来劲,上赶子向人家介绍这几张画都有何优点,有何特点,或者有什么败笔。这样的介绍。非常专业,充满了犀利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显然纯属个人的理解和认识。应该说,这样的介绍是难得听到的,毕竟是属于大家水平的鉴赏之谈啊。

想想,如果你,作为一个无知少年在一旁偶然听到了这些谈话,天长日久,积淀在心中,日后,有朝一日,突然冒了出来,那才真是一件天大的幸事。

父亲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件美术作品的好坏,在于是否能表达一点新的意思,有则好,无则不好。这句话很有指导的作用,无论用在欣赏别人的作品上,还是用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上,都很有用。是啊,为了要有一点新意,你必须努力去观察大自然,去体验生活,你还必须要凝思竭想,去发挥你的想象力,去绞尽脑汁,也许要憋十天半个月呢,然后,突发奇想,下笔疾挥,甚至有如神助,总算得了一张新作。拿出去给别人一看,不错,确有新意,不同一般,自己也有了因艰辛而带来的愉快,也许真会偷着乐呢。

这一切,当初,只来源于一句偶然听来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