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货币政策走向
美国债务问题新动向
据美国财政部预计,美国新的债务上限或需较目前水平上调2万亿美元。
沙特王子阿尔瓦利德要求美国尽快上调债务限额,并呼吁美国采取措施控制联邦政府支出。他认为,美国对目前存在的公共债务定时炸弹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该国需要进行一些结构改革。
美国副总统拜登将在本周二主持美国国会民主、共和两党就新公共债务上限问题展开谈判,以协助两党尽快达成协议。两党议员目前的矛盾主要在于,是否需要在正式提高债务上限之前,针对联邦政府支出实施更大规模的削减。
二.欧债危机
希腊或于7月破产,安联建议马歇尔计划式援助
据希腊报纸《卡提美里尼》(Kathimerini)透露,希腊国家银行的资金估计只能维持到7月18日。这意味着如果希腊不能在此之前得到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欧洲中央银行的援助,整个国家将面临破产。有鉴于此,其私有化方案不得不加速进行。欧元集团主席让-克洛德·容克(Jean-Claude Juncker)建议希腊应仿照前东德的信托模式将其国有资产私有化。
安联(Allianz)主席米歇尔·迪克曼(Michael Diekmann)认为,欧盟不能舍弃希腊不管,欧洲必须帮助经济较弱的国家。希腊作为一个国家如果破产的话,后果将是不可控制的。如果所有的希腊储户涌入银行,取出存款,银行将被迫关闭。很多其他地方的金融机构也将会失控并且受到牵连。如此下去可能会有更大的一轮金融危机来袭。另一方面,拯救希腊的方式不是单纯钱的问题,仅靠债务重组是不能拯救希腊的。希腊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债务危机,而是整个经济发展的的困境。不妨对希腊提供一个类似于二战后美国对欧洲实施的“马歇尔计划”式的救助计划,即将欧洲的劳动力和生产要素调配到希腊,将工厂分厂开到希腊而不是东欧或者亚洲。通过这些努力,确保希腊的经济能够恢复并且保持发展,重新回到资本市场。
希腊债务危机两条出路,分歧严重
希腊债务危机出路可归纳为两类:一是所谓债务“重新规划”、“重新安排”和“修改原救助方案”的“软性重组”;二是由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继续追加贷款援助。
“软性重组”方案是欧元集团主席容克的创议,其核心内容是延长偿还债务的期限。他坚决反对大规模的债务重组,但认为如果希腊加快国企私有化并进一步实施财政紧缩措施,某种“软性重组”可以在考虑范围内。不过“软性重组”被人们解读为带有自愿性质的重组措施,即劝说持有希腊债券的投资者从长远利益出发,暂时承担重组带来的部分损失,或者自愿同意延长偿债期限,这样便可减缓希腊在未来几年内面临的融资压力,为其整顿财政和重整经济提供喘息时间。容克的“软性重组”提议得到了欧盟部分成员国的认可,但遭到欧洲中央银行的强烈反对和抵制。
第二条出路目前看来难度更大。一方面,德国、法国和芬兰等国迫于各自国内政治压力,不会轻易答应再掏腰包。另一方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选出新总裁之前,恐怕也不大可能就此作出决断。
意大利或成为债务危机新爆点
标普20日表示,在2011至2014年间,意大利巩固财政的计划面临风险,未来两年内评级遭降的可能性约为33%。此外,意大利经济增长前景黯淡,政府围绕提高生产率改革的承诺似乎难以兑现,该国在2011至2014间年均GDP增速可能低于此前预期的1.3%。一旦上述风险因素实质化,意大利政府债务将上升到相当高的水平,并导致主权评级遭降。
2010年,意大利GDP增长1.3%,虽结束了连续两年的下滑局面,触底回升,但复苏步伐落后于欧盟成员国1.8%的平均增幅。从2008年第一季度至 2011年第一季度,该国GDP萎缩近6%,萎缩幅度位列欧元区成员国第四名。去年意大利公共债务规模超1.9万亿欧元,占GDP比重达120%,财政赤字与GDP之比为4.6%。
意大利央行预计,该国今明两年经济将维持低增长态势,预计GDP增幅在1%左右,仍落后于欧元区平均增幅。经合组织(OECD)在2011年半年度世界经济预测报告中称,今年意大利公共债务将进一步攀升至GDP的121.1%,2012年债务负担将有所缓和,降至120.5%;今年该国赤字占GDP比例将维持在3.9%,2012年有望降至2.6%。
意大利金融系统也面临着融资难度增大和债务风险上升的困境。意大利银行业协会(ABI)预计,2011年,意大利各银行需再融资2000亿欧元用以偿还到期债务。第一季度,意大利银行发行固定利率债券的平均成本已由2009年的3%涨至3.75%。意大利银行业已成为该国政府债券的最大购买者,持有政府债券约占该国债券总规模的60%至90%。
三.人民币国际化
多地加入人民币离岸中心争夺
新加坡、伦敦、纽约、台湾等都表露过要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的愿望。而要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有三个条件不可或缺:一是这个货币所在国的经济在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力;二是这个国家必须有一个足够广和足够厚的金融市场,以及灵活有效的监管体制;三是人民币资本项下早晚会实现可兑换。如果在新加坡、伦敦、纽约都设立人民币清算中心,人民币国际化会发展特别快,我们自己未必准备好了。
香港:
香港人民币存款总额已从去年初的600亿元增长到4514亿元,月增12.9%。去年年初香港的人民币大部分是个人存款,到目前为止增加的存款中,2000多亿元来自企业,1000多亿元是个人存款;今年一季度,通过香港银行进行的人民币贸易结算已达3108亿元,达到去年全年的84%。据央行统计,2011年第一季度人民币结算金额累计达3603亿元,去年全年仅为5063亿元;香港人民币债券发行在今年前四个月已经达到185亿元,超过了去年人民币债券发行总额358亿元的一半。
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优势为中国政府的政策支持,高度国际化,金融市场化;已有先发优势,无论从人民币资金池、结算量上来说,都远超外地;由于大中华地区的企业愿意通过香港进行交易,因此香港将在这个经济圈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缺陷为人民币在香港并没有充分流动起来,香港在推进外循环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香港政府在政策上更依赖于中国政府而比较被动。
新加坡:
中国工商银行于今年3月在新加坡设立了海外人民币服务中心,成为首家将新加坡作为东南亚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和人民币计价产品中心的中国内地银行。工行方面亦表示对于清算行的资格正在积极争取中;据新加坡金管局数据,2010年新中双边贸易达950.3亿新元(约合人民币5014.7亿元),年增26%,中国已成为新加坡第二大贸易伙伴,有3000家中国企业在当地有业务,并有150家是新加坡的贸易伙伴。
新加坡的优势为东南亚的企业偏好于通过新加坡市场进行交易,如果新加坡成为离岸市场,那么新加坡能在东南亚经济圈中发挥作用;新加坡在大宗商品和期货方面有优势,如要推出相关产品,如人民币计价的期货产品,那么新加坡已经具有一定基础;新加坡的市场体制更为灵活,外汇产品齐全;在亚太区,新加坡是除了日本以外的最大的外汇中心。
各方热烈讨论国际板市场
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发展部总监石晓成:中国金融市场要走向国际化,就一定要拥有国际化的资产配置能力。若能把世界范围的优秀公司以及中国红筹公司引进到国际板市场,就能够使得中国国内投资者多一个资产配置的重要渠道,这样上海证券交易所才能成为国际一流的交易所。
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中国内地可以将国际板作为契机,让中国资本项目进一步开放。
中国证监会国际合作部主任童道驰:有关部门在国际板建设方面都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在法律、会计、结算等很多技术方面上的工作。但这些工作还有一些需要继续完善的地方。完善的工作是没有尽头的,肯定是每走一步就推进一步。国际板发行的是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而非以外币计价的股票。
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副主席史美伦:国际板要吸引来上市的大多是在其它证券交易所已经上市的公司,均为已有一段上市历史的公司,并非IPO,因此外国企业在国际板挂牌上市监管可能还需要新的思路。国际板将是上海走向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的标志,国际板的推出对香港市场并不造成威胁。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到国外上市,国外的投资者并没有抱着圈钱的看法。而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有兴趣也表明其对中国市场和中国体制的认可。
第四届陆家嘴金融论坛热议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二司司长李波: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去年一年的总量为5000亿元,约占进出口贸易总量的2%。而今年前4个月,结算量已达5300亿元,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总量。与此同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试点已扩大到2010年6月的20个省,试点企业也从365家增至6700多家。今年1月,央行发布了境内企业持人民币到境外直接投资的试点办法,迄今为止试点量约为190亿元。此外,境外企业拿人民币到境内来投资的试点办法,目前央行也正在和有关部门一起起草。
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随着人民币跨境流动的发展,人民币可适当加快国际化进程,早日开放资本账。香港的人民币存款去年这个时候大概是890亿,到现在已达到4500多亿,增幅非常大。而作为在资本账并未开放下的人民币国际化试点,从过去一年的情况看,香港人民币离岸业务的发展势头非常快,并且风险是可控的。不过,人民币国际化现在只限于贸易结算,进一步的资本账开放很重要。虽然现在QDII、QFII等给予了资本账某种程度的开放,但从目前的市场发展来说,这些都太有限了。建议把人民币资本账及我国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动之门开放多一点、快一点。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人民币跨境使用,首先主要指在贸易和投资中的运用,与此同时,也小心谨慎地允许在金融交易中逐步有所运用。而且,人民币如果跨境使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自然会产生一种需求,这种需求就是人民币需要逐步地、有序地走向可兑换。中国在1996年已经宣布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上的可兑换,下面就是面对资本项目的可兑换,这方面也是一个中长期的发展过程,既带来很多新机遇,也带来很多新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殷剑峰:目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还存在问题,若处理不好,使人民币资本账开放速度过快,快于境内金融体制改革的话,则有可能重蹈日元的覆辙,虽然国际化,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地位不高。在跨境结算的出口贸易中,因为人民币用得比较少,出现了货币替代的现象。原来企业进口商品要找银行,银行找中央银行买外汇,现在不找了,直接用人民币支付,原先的外汇需求就沉淀在银行。此外,由于七八成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都要通过香港,香港就沉积了大量人民币存款。而香港以人民币计价交易的金融产品又非常匮乏,这就导致了香港人民币持有收益非常低,迫切需要向内地回流。IMF统计可识别外汇储备60%是美元,30%是欧元,剩下10%是日元等货币。日元不是重要的储备货币,与日本的经济实力不相匹配,从这个角度看,日元国际化是失败的。为什么会失败?据日本学者总结,1980年,日本的出口贸易中34%使用日元,而进口贸易中只有4%使用日元。这是因为,日本超过50%的进口商品是能源大宗商品,而大宗商品是以美元计价发展起来的。同时,日本出口贸易中1/4是对美国,大概还有同等规模是对当时欧共体。也就是说在针对强势经济体出口中,日元很难推出。这跟今天中国非常像,较多面向东南亚市场的广东地区,人民币跨境结算量较大;而较多面向欧美市场的上海地区,人民币跨境结算量较小。从1984年5月起,日本和美国成立了日元美元委员会,开始大力推日元的国际化。日元国际化当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即资本项目的开放速度和程度远远快于日本国内金融体系改革,特别是在1985年后日元大幅升值的背景下,日元的离岸金融市场发展非常快。然而,当时日元离岸金融市场非常畸形,在里面主要是两类交易。一类是在日本本土的金融机构将资金转移到离岸市场,比如伦敦、美国、香港,然后再从离岸市场将资金转移到日本本土。当时日本研究者称资金循环是债贷款,说白了,日本人自己在玩自己的钱。还有一类就是国际投资者,在借日元并不是想持有日元,他们发现国际投资者对以日元计价的债券和股票一点兴趣也没有,他们借日元立刻换成美元和其他货币投资美国和欧洲。就是资金从日本流出来,通过离岸市场转一圈回到了日本本土。回到日本本土干什么?主要就是炒股票,炒房地产。上世纪90年代日本的经济危机与离岸资金回流实际上也是密切相关的。从日元国际化失败的教训来看,我国应鼓励进口贸易也多使用人民币,同时使汇率更加有弹性,并且扩大对外资本输出。美元成为储备货币的重要条件,是二战后马歇尔计划,在此之前美元的储备货币还不如英镑。中国要以直接投资而非金融投资的形式,重点进行资本输出。
上海市金融办办公室副主任徐权:境外直投主要涉及非金融类的投资,主要是移民投资、房地产投资和企业投资。现在国家有关部门还没有正式批复任何一个城市居民对外投资这项业务,去年上海市已上报国务院,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正在汇总,目前还没有得到批复,但在履行完程序之后上海市会积极推动该项工作。
汇丰(中国)行政总裁黄碧娟:境外直投人民币结算试点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互相配合,从而可以极大地提高人民币资金在海外的循环使用量,为海外市场人民币的供应拓宽渠道。同时,由于中国目前境外直投近90%投向新兴市场,这是对人民币需求最具潜力的地区,因此这一新试点还有助于满足新兴市场对人民币结算的需求。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离岸和在岸市场可以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凌涛:未来还要进一步推动对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希望下一步推动跨境使用过程当中上海和香港有一个不同的分工,使香港成为一个人民币离岸的中心,利用上海的金融资源集聚来回流人民币。
四.其他
法国财长拉加德极有可能当选IMF总裁
意大利、瑞典、德国和英国政府已公开表示支持拉加德接任IMF总裁,德国也很可能表态支持。美国虽未明确表态,但由于担心在确定下一轮世界银行行长人选时欧洲人与自己唱反调,因此最终站在欧洲人一边的可能性非常大。虽然现在也有声音认为应该由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人担任这一职位,但是发展中国家内部目前并没有推出一个大家都认同的人选,分歧非常大。
曲双石(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兼职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