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乡村”滕头村,扩张勿学华西村


“最美乡村”滕头村,扩张勿学华西村

要说“中国最美的乡村”,大家一定会想到江西婺源。人们从喧嚣的城市走进婺源,感受婺源那青山碧水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和粉墙、青砖、黛瓦的天人合一,感受那种少有的恬静。婺源的美,更多体现在原始生态和历史沉淀。

而我要说的“中国最美的乡村”,却不在婺源,而是处于民营经济高度发达的浙江省宁波市,一个叫“滕头村”的地方。

因为参加“和谐浙江”专家博客主题笔会,笔者有幸走进了滕头村,映入眼帘的不仅是田园秀美、生态怡人的风光,还有极具现代气息的别墅和安装了风能、太阳能的路灯、村民家中之的太阳能热水器。滕头村将国际时尚与中国经典乡村文化相结合的总体布局,按照滕头村的说法就是“景在村中、村在景中”,因此而获得“5A级旅游区”称号,成为全国第一个收门票的乡村,2010年滕头村接待游客153万人次,门票收入达3600万元,旅游经济综合收入1.6亿元。

就是这个美丽得需要买票游览的村庄,其他经营业务也是被搞得风生水起,这个仅有800多人、区域面积仅2平方公里的村庄,村办集体企业滕头集团已拥有60多家下属企业,主业涉及花卉苗木、服装等。2010年,滕头村的社会总产值高达47.52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8000元。

也正因为滕头村发展势头迅猛,稀缺的土地已经限制了该村进一步做大做强,滕头村扩张的愿望也变得十分强烈。《滕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滕头村未来发展拟由现在的2平方公里拓展到11平方公里。那么,这9平方公里的土地,只能是靠周边村来提供,而按照华西村此前的做法,就是由滕头村去兼并周边村。

可笔者以为,学华西村去兼并另一个行政村,虽然可以让自身得到发展壮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邻村共同致富,可中国人“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习惯性思维,却极容易导致和邻村关系的恶化,最终可能是“好心办坏事”。

原本仅有0.96平方公里的华西村,自2001年开始兼并周边16个村庄后,形成了一个面积3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3万的超级村庄,号称“大华西”,原先的华西村被称为“中心村”。被兼并的村庄称为“周边村”。

应该说,华西村兼并周边村后,大方向很符合“先富带后富”精神,但“大华西”在运行多年后,问题也慢慢暴露出来,尤其是去年华西村建造五星级摩天大厦时,就曾令周边村村民相当不满,纷纷质疑“花这么多钱建高楼,为什么不多建些别墅给我们住?”此外,其他很多矛盾也逐渐浮出水面,如工作岗位,中心村村民每人都能分配到一份工作,但周边村村民却没有保障;如收入分配问题,由于华西村实行“2000元封顶”的低工资制度,靠上班挣钱的周边村村民,收入水平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而中心村村民则可以享受巨额的股金分红;再比如一些决定重大问题的会议,中心村村民全体参加,周边村只能派村民代表参加,周边村村民对“大华西”经济发展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明显低于中心村村民。

“大华西”的实践,虽然带动着周边村村民致富,却因为摩天大厦的建设,将中心村和周边村村民的居住差距拉大,并引起周边村村民的不满,这恐怕是决策者事先所没有想到的。

由于中心村和周边村经济实行统一管理,随着“大华西”村民慢慢的融合,未来的经济蛋糕,必然越来越难以切分,中心村村民和周边村村民在利益分配上的冲突,也将长期难以避免。

有鉴于此,滕头村在扩张时应该吸取华西村的教训,虽然按照该村党委书记、全国人大代表傅企平的说法是等“水到渠成”,但华西村当初兼并周边村的时候,也是水到渠成,绝无勉强的。

笔者建议,滕头村未来扩张,可采取两种模式,一种是以滕头集团向周边村投资,也就是“但求所有,不求所在”,在自身赚取投资收益的同时,也带动周边村的发展和村民致富。另一种方式是租赁发展,也就是“飞地模式”,即以滕头集团向周边村租赁土地,由滕头村管理企业经营及一切社会事务。

在共同致富的道路上,唯有完全的契约关系,才能确保滕头村村民和周边村村民长期和谐的邻里关系。   

 

我的相关文章
浙江重视网络,我和赵洪祝第二次会面
赵洪祝和博主见面,谈浙江经济如数家珍
地域相邻、人文相亲,芜湖成浙商产业转移首选地

义乌模式,正倒逼税制改革
浙商崛起,应“先谢国家,后谢爹妈”
泰隆模式,可彻解小微企业“贷款难”之痛
推行虚拟发票,支付宝模式可以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