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岁月,它们构成生活。每一场暴风雨中都有直立的芦苇,它们饱受摧残仍坚持下来:这些人固然存活下来,但心灵重建却很难完成;灾难不值得铭记,却也不容易忘记。记忆含有太多个人化色彩,准确记忆一件事情是不可能的,我们大概只能记住我们喜欢的人和画面。有不少严重的时刻,人们只能留住他们参与的历史细节,这和巨大的生存版图无甚关联。对于一个故事,人们的良知会“吃掉”它不喜欢的成分,也会过度演绎它喜欢的成分,后者慢慢被潜意识加工、抬升,直至升华为与之无关的仪式。感情的这种宗教性成长,会渐渐舍弃真相和现实,像一个紧箍咒,使人终其一生不得自由。三年后的雨夜,我写这篇文章,不止于缅怀逝者,而是唤醒生者。追怀至此,难免孤独。
不管怎么说,我该庆幸整个高中时期我的手中一直都有各种报纸:南方周末、人民日报、中青报等(我读寄宿学校,宿舍没有电视,上网时间少之又少。报纸基本上是最为方便及时的讯息来源)。随着高考迫近,只看《南方周末》,其他报纸都不再看。后来有一天我发现《南方周末》满目灰色:灾难是全民的痛苦,5月12日,蜀地的暴风雨给两千里外的灼人骄阳蒙上了一层辛酸的色彩。降半旗、起立、默哀、爱心募捐。全国人民都在“尽人事”,都在为自己的良知埋单。然后是一系列“灾情纪实”:痛哭流涕的电视,国家领导人讲话、救灾总动员、宏大的搜救场景,可歌可泣的英雄,红色募捐箱、明星义演、抗灾志愿者。这些不可或缺的元素,几乎伴随着中国的每一场灾难:“九八”洪水,03非典;08地震。
但是,总觉得缺了一些东西。就像制作得极不成功的电影,它浮光掠影,没拍出触及思维风暴的瞬间。戏剧化呈现的悲剧,反而增加了几多喜剧和乐观色彩。许多事物都惊人地相似:英雄没有恐惧,整个搜救过程都洋溢着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被救的人们感激涕零、往往激动得只剩下眼泪;逃跑者如“范跑跑”,立即被归入败类、人渣一类;歌唱救灾业绩的文章一篇又一篇,接二连三在网上呈现。缺了什么呢?在真正的灾难面前,我们的文字多么乏力。媒体和文艺界的歌声最终覆盖了个体的不同声音。人们通过各种渠道给受害者以希望,但却体会不到灾难面前他们曾多么绝望。人们描述他们的美好和坚强,但却不了解他们当初多么惶恐、内心多么破碎;人们敬仰他们的求生意志和拼命挣扎,却不知道他们中有多少人因为所谓”意志薄弱“而死去,光荣属于死者;我们歌颂救援者和重建者,却忽略了这些人是花了多少人民币雇来的“光荣战士”。总之,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死者讳。“我们”忽略了现实的多面性和人类的脆弱,忽略了人性的自私和贪婪。
不少的“我们”都有道德洁癖。人心思善,这本来是件好事。“我们”谴责范跑跑,却忽略了范跑跑其实叫范美忠;“我们”不让参加搜救的英雄们面对洪涛骇浪产生恐惧,因为在“我们”的眼中英雄永远是无畏的。这样,“我们”的英雄其实已经违背了最基本的人性:正常人受到生命威胁时都会表现出心理不安和恐惧反应。英雄也有恐惧,只是他们可以深吸一口气然后去完成自己的各种责任。同样的,范美忠的逃跑只不过是大多数人的正常反应罢了,只不过他的“正常反应”使他忘记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所在。如果范美忠不是一名人民教师,那么毕业于北大、博学多才的他经过地震这场洗礼之后也许会变得更加坚强。一个人性社会如果不能容忍正常人的软弱和失职,这大概不是一件好事。毕竟,这不是很久很久以前,“我们”不是阿波罗又或雅典娜的子民,人民的守卫者不是神;“我们”的守护者是“我们”,“我们”大多数不是“defender”,而是“defendor",是貌似“超人”的人。有良知的人类不应该轻易抛弃一个犯错误的同伴,也不应该对自己的“defendors”提太严苛的要求。(注:此处defendor源自美国电影《defendor》)
其次,我要说的是,之所以“我们”要塑造超级英雄出来,是因为“我们”还无法正视灾难本身。“5,12
是为劫后重生。
然后,我要说说灾后的物质重建。“5,12”
这仅仅是文化遗产修复的一个方面。诚然,现在无论是北川还是汶川,都成了商业和文化的热点区域,人们大可为此自豪,那里的人们似乎已经忘却了三年前的暴雨劲风,对无比“幸福”的现状似乎颇为满意。周边受损地区和城市因此也获得了空前的财政补贴,大兴土木,响应科学发展观的各种GDP创收。人们的步伐因为这场灾后契机的机械尘埃而加快、安宁的生活气息被各种紧张竞争撕裂,人文内容日益稀薄。三年前,如雷贯耳的警世钟如今已然为世人淡忘,不少主动或被动参与其中的人、除了已经死去的之外都从中谋取了物质福祉。
果然是如此,也仅仅如此么?
逝者何其悲壮,而生者不见得豪迈。他们的精神气概因为着迷于物质喧嚣而矮了一大截。而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四川人民的问题,这是所有国人的问题。“5,12”是一次空前的灾难,想想玉树,想想唐山,想想03年SARS恶魔,想想九八长江洪涝。我们在一次灾难之后,除了物质金钱的抚慰之外,收获了什么?科学可以为灾难作出自己的反思:人可以一次次改进灾害预警机制,一次次加固房屋、道路和桥梁,但是人却远远输在机器后面,各种精神机能呈现减弱的趋势,道德谱系一次次崩盘。
很有趣的文化现象,是不是?其实一点都不有趣。不少的“我们”把灾难当成仪式来祭奠,听不到警钟长鸣。正如我开头提到的,“我们”回避了灾难本身,像对于一本书,“我们”只是选取了自己喜欢的章节,并把它们升华为某种仪式。而这种宗教性崇拜,本身荒谬至极:试想几千年前先民与灾害做斗争,之后他们无意识地进行图腾崇拜——膜拜那些赐予他们力量、欲望战胜灾难的神物——我们进行的这种宗教仪式,和他们的图腾崇拜有多大区别呢?先民们进行图腾崇拜尚可原谅,因为他们还不了解大自然和人类本身;如果我们再进行图腾崇拜,那不等于否定几千年来人类心智的成长进步么?我们活在当下,应该直面问题,而不是回避真相。“5,12”过去三年了,是时候为“我们”的道德洁癖和集体无责作出检讨了。想要真正走向豪迈,不能只看到成就,还须认清问题,后者笔者认为是更重要的时代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