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跨度十年的3次对比调查发现,21世纪头十年,少年儿童的自我接纳程度持续提高,价值取向多元化,在校学习时间缩短,个人存款数额增长,闲暇时间增多,网络使用率翻两番;他们在家庭中的参与权得到更好地实现,与老师的关系日趋平等,在少先队组织中践行民主。但是,十年来,少年儿童的睡眠时间持续减少,近八成中小学生睡眠不足;亲子沟通状况始终不佳,学校中以成绩论高低的现象仍然存在。
以上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1999年、2005年和2010年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的重要发现。调查涉及少年儿童的心理、价值观、学习、闲暇、消费、媒介接触、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少先队组织等方面,三次调查抽取的区县完全相同,调查对象是全国10个省46个区县184所中小学校的5000多名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的学生。
研究发现,多数少年儿童对自我有较高的接纳度,且十年间持续提高,对个人相貌体型、健康、性格和学习的满意率分别提高7.5、6.3、10和18个百分点。
少年儿童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他们既看重传统价值(如“善良”“诚实”“勇敢”)也认同现代价值(如“自信”“责任感”);既注重个人幸福(“有温暖的家”始终是最普遍认可的幸福指标)也不忘服务社会。
在学习方面,少年儿童在校时间缩短,超过国家规定时间的比例下降,但小学生在校平均时间仍然高于国家规定最高时间,而且仍有近一半少年儿童在校时间超过国家标准。
中小学生睡眠时间持续减少,在学习日近八成睡眠不足,在周末也有超70%的中小学生睡眠不足;不论学习日还是周末,中小学生每天平均睡眠时间不到8小时,较2005年少了1个多小时。
在消费方面,少年儿童财富数量快速增长,拥有千元以上个人存款的十年间增长3倍以上;消费渐趋民主,完全听命于父母的下降10个百分点以上,父母与子女之间协商决定消费的接近六成,增加近8个百分点。
少年儿童闲暇时间总体上增多,在内容和方式上存在着城乡、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等方面的差异。上网和参加课外培训较5年前明显增多。
在媒介接触方面,通过网络媒体了解重大事件的比例较5年前增长4倍;手机的多媒体功能受青睐,少年儿童使用手机的主要功能包括打电话(73.5%)、听音乐(49.2%)、收发短信(40.2%)、照像摄像(34.9%)、玩游戏(19.5%)和上网(16.0%)。
在亲子关系方面,父母对孩子的专制、控制行为减少,限制孩子交朋友、挖苦或嘲笑孩子、训斥或吓唬孩子、打孩子的比例下降;父母的民主教养行为增多,允许孩子自己安排业余时间、鼓励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比例上升;但二至三成孩子每周与父母一起吃晚饭不超过2次。
师生关系朝着民主平等的方向稳步发展。教学关系从单向传递转向了双向交流,教师更经常组织小组讨论,更多地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情感关系从心理交往缺失转向情感通融,九成以上表示非常珍惜和老师的关系。地位关系从以前的主从地位或控制被控制的关系转向了相互尊重、平等相处,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的程度有所提高,但以学习成绩论高低的现象仍然存在。
少先队干部民主选举的比例上升,由教师或辅导员任命的比例继续下降。少年儿童愿意参加班队干部竞选的比例上升。中队、小队组织开展活动的频率有所提高,周期有所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