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不是北京独有的。在沈阳,在台北,都有故宫。这些故宫里面,也都有藏品,都发生过值得记忆的岁月往事。不过,“紫禁城”这三个字,则让北京的故宫蕴含着更为深厚的政治与文化,成为一个很容易牵动中国人心灵的符号。
只不过,最近北京的故宫很不安宁。前些天,在故宫发生的展品失窃案,很让人揪心,那些宝贵东西,真是丢不起。问题是,最近故宫丢掉的,还不只是珍藏品。这两天,故宫里面的建福宫,又卷入“改成私人会所”的传言,引起很多人的反感。尽管故宫方面回应称媒体有失偏颇,但证据显示情况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
除了揪心与反感,还有件很搞笑的事。在北京公安局迅速破获展品被盗案后,故宫博物院负责人赠送只有10字感谢语的锦旗,上面居然出现一个错别字,把“捍卫”的“捍”字写成了“撼”,导致意思完全相反。这样“没文化的事”,让很多网友感觉“被撼到了”。
故宫,真是一地鸡毛。这番乱象,肯定不符合人们的文化想象。故宫是皇权的象征。而随着帝制推翻以及对复辟势力的打击,故宫的政治符号也带着特定民主革命胜利的色彩。当然,故宫还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它的地位与价值,有难以替代的高度与深度。却不料,现在故宫里面竟然上演出那么多的尴尬与丑行。
丢掉文化的故宫,注定要遭遇尴尬的。不论是展品被盗,还是沦为“私人会所”,背后都有商业化的幽灵,在掳掠历史文化的灵魂。那个央视主持人芮成钢,这回质疑故宫不应成为顶级富豪们独享的私人会所,应该算是代表对了多数人的观点。毕竟,故宫作为公共文化场域,是不应该被特权与利益裹挟的。对这个问题进行追究,我觉得,要远比当初赶出“星巴克”更重要,更有意义。
尽管相关资料显示,建福宫举办过多场宴会。但故宫方面还是不承认他们独爱有钱人,正在面向全球限量开放建福宫。问题是,纸终究包不住火。5月13日《 国际金融报 》的追踪报道,从一家叫“北京故宫宫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那里挖出了玄机。这家公司的以前招聘启事明确称:“公司现筹备一新项目。其场所坐落在故宫建福宫花园内。”“这里推崇顶级的高端会员制度以及极致的中国皇家生活体验”。很显然,这样的逐利体验,是现代公有物的悲剧,是对公共文化的践踏。
能够享受顶级的“皇家生活体验”,应该算是精英。建福宫这样的“群英荟萃”,让我想到以前赵丽蓉与巩汉林合演的小品《打工奇遇》,讲得就是扛着“宫廷”旗号做生意的事。赵丽蓉唱道,“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这酒怎么样啊,听我跟你吹……”二窝头对着白开水就成了“宫廷玉液酒”,一堆青、红、黄的萝卜贴上“宫廷”的标签,那就叫“群英荟萃”。很没文化也很没创意的“宫廷”招牌,却很能吸引名流商贾的眼球,这本身就说明,在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与传承创新的问题上,现在做得很庸俗化与扁平化。
旧时代的故宫也是“群英荟萃”的,其中布迹着太多的政治精英与宫中美女,他们转动着历史的车轮,点缀着王朝的背影。今天面对故宫,走出历史的暗影,不应该再看到旧时代的特权,也不应再听到官贾奢华的笙歌。这些都是故宫管理者,也即公共文化管理者要做的事。而那些写着错别字的管理者实在“很撼人”,他们无疑很难去捍卫相关的文化使命。当那把开启故宫真正的文化钥匙丢了,故宫里面丢失藏品,充斥平俗,甚至闹说笑料,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