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行放歌》出版
( 选 载 2 )
序二 胸怀宽广、视野高远的西部浪漫吟诵
陶文鹏(中国社会科学院资深文学评论家)
● 就我所知,经济学界能够写出漂亮诗词的有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王梦奎、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等。但非文学专业学者写诗词来向我拜师请教的,邹东涛还是第一位………
邹东涛与陶文鹏
就我所知,经济学界能够写出漂亮诗词的有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王梦奎、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等。但非文学专业学者写诗词来向我拜师请教的,邹东涛还是第一位。
邹东涛1999年夏从国家体改委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他在研究生院,我在文学所已多年。他是搞经济研究的,而我是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过去并不相识。我们的相识是他登门来到我家里请教诗词写作,赠上了他的《中国西行放歌》打印稿,请我“指正”。后来又陆续赠给我《邹东涛乙酉诗稿》、《邹东涛学术文稿和诗词选编(2006)》、《邹东涛丁亥诗词选编》。我看了之后真还有点惊叹:一个原学习物理学出身、而后改行从事经济学研究且著作颇丰的学者,对诗词竟有着如此浓厚的兴趣,每年编印一本约百首的诗词,平均三四天一首,这至少表明他不仅十分勤奋,而且文史功底不浅。
邹东涛长期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又长期肩负着单位的领导工作,我想他一定是一位非常严肃的人。但读了他的诗词,显然又表现出一位性情中人。从他的诗词文笔来看,显然大都是兴致随生,题材多样,信手拈来,潇洒自如,不拘一格,长则百行,短则绝句,该古则古,该新则新,或者新体古体结合,但多数是古体。
既然他虚心拜师请教,我怎好推辞?我除了强调诗词写作应当努力以具体生动的意象抒写独到的感受和情趣外,建议他多学习古体诗词格律。如果想自由灵活地抒情表意,可以写古风。
作为东涛诗词的读者,我了解其中的一些缺憾和不足,但更深刻地感受到其鲜明突出的思想和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真情和大气。
东涛为人率真诚挚,有一颗赤子之心,有高洁人格。中国传统诗论强调诗品出于人品,可见人格风范是诗人首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东涛的诗情源于生活,发自肺腑,真、善、美融合而满溢纸上。他真挚的歌颂故乡的山水、人情、风俗,更歌唱她的今昔巨变;他热烈颂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大潮中涌现的崭新气象,也憎恨现实中贪污腐败、尸位素餐、弄虚作假等丑恶现象,并在诗中予以无情的揭露、嘲讽和批判。他关怀农民、农民工贫困艰辛的生活状况,例如《贵州贫困村考察》中“秸秆围成透风墙,茅草搭就漏雨房。树枝破絮乱窝床,重叠补丁破衣裳。室中水沟踏泥浆,馊味土豆是口粮。且看老农眼中光,生死线上伴夕阳”生活情境细节的刻画,使我读时心灵震撼;而他对当时“绝顶聪明”的公仆们使“特困的帽子成为聚财盆”的讽刺揭露,也使我体会到了强烈的正义感。
总之,东涛热爱祖国,胸怀人民大众,他的心灵脉搏总是应和着时代脉搏一起跳动,保持着一颗童真般的诗心,于是他的灵感兴会就好像一股不息的喷泉,写出一首首依然涌动着青春激情的诗歌。
东涛诗有真情,更有大气。诗中充满他的情怀、大气派。这与他个人的生活阅历、理想抱负、精神境界紧密相关。例如,他在《中国西行放歌》开篇就写道:
长城黄河手牵手,挥手辞别老龙头。
策马扬鞭走西口,故乡游子情悠悠。
这首一百六十句长诗从写与中国东西部紧紧连接在一起的黄河、长城及山海关的老龙头入手,写遍了西部十二个省市自治区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民族风情及个人感悟,令读者的心一下子与中国西部紧紧贴在一起,如同身临其境,可见他的宽广胸怀,高远视野。
他的自由体新诗《呼伦贝尔大草原礼赞》洋洋洒洒五段、六十八行,描写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看其中的一节:
谁能与呼伦贝尔比博大?
当然是那无边无际的海洋,
但它惊涛拍岸,巨浪吞云,
哪有草原这般甜蜜和温馨。
谁能与呼伦贝尔比繁华?
当然是那现代化的都市,
但它拥挤烦躁红尘滚滚,
哪有草原这般清新和恬静。
谁能与呼伦贝尔比机灵?
当然是地球的主宰——人,
但有些人机关算尽太聪明,
哪有草原这般胸怀坦荡,没有陷阱。
作者热烈礼赞草原的博大、繁华和机灵,更赞美她在博大中的甜蜜温馨、繁华中的清新恬静、机灵中的胸怀坦荡。显然,大草原的意境,正是作者坦荡胸怀、清纯心灵以及他对现代大都市的反思批判精神的显现。诵读这十二行诗,我忽然想到《孟子》中那些运用比喻推理和大量排偶句的论辩文采。尽管二者有诗文之别,但都情感激越,气势浩然,既有生动鲜明的形象,又有雄辩滔滔的思想与人格力量。
再看他的绝句《石林赋》二首:
其一
利剑冲天刺霄汉,锋芒凌厉玉帝寒;
为何峰柱千秋立,万载基石坚如磐。
其二
越是艰险越登攀,巅峰俯瞰好壮观;
人生应向峰尖走,何惧足下万丈渊。
第一首以比喻夸张手法,赞颂石林凌空挺立的高峻,隐喻中国为什么千秋万代坚强发展。第二首借登攀石林抒写作者自己不畏艰险敢攀峰巅一览壮观的豪情大志。作者在这两首诗中发扬古典诗歌比兴寄托传统,在写景咏物、叙事抒情中融入哲理,以景冶人、以情动人、以理励人。诗风豪放刚健,大气磅礴。
其二,浪漫主义的情思和想象。
诗人应当有浪漫主义的情思,大胆、奇特、丰富的想象和幻想。要写出大气磅礴的诗篇,尤须具备这样的禀赋和修养。被誉为“史诗”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也曾写出诸如“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仓冥开”、“白枯朽骨龙虎死,黑入太阴雷雨垂”、“交得壮士挽天河,尽洗兵甲长不用”等洋溢着浪漫主义奇思壮观的名句佳篇。东涛也不乏浪漫的情思与大胆的想象。作为陕西南部人,作者对陕南的母亲河一往情深,在早年写的《汉江礼赞》中有这么几句:
巴山深处涌小泉,
一路高歌纳百川。
……
莫道汉水西来远,
托起东海万里船。
作者从汉江源头的“小泉”想到沿途“纳百川”,又高瞻远瞩地看到汉江在汉口汇入长江、在上海汇入东海,想到在东海“托起万里船”的也有汉江之水。这不就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的浪漫想象么?
作者所写的写甘肃敦煌壁画的自由诗《飞天情思》共八十六行,全篇把“飞天”当做深恋的情人来写,开篇写道:
久有敦煌梦,
最梦是飞天。
多年思飞梦不断,
今日莫高窟中尝夙愿。
天上飘下四千六百风流仙,
国色天姿光彩眩目不敢看。
又模仿贺敬之《回延安》的诗句写道:
心口呀!莫要这么激动地跳,
热泪呀!不要把我眼睛模糊了。
手拉飞天我不放,
紧紧贴在心窝上。
飞天呀飞天请别怕,
我给你说说悄悄话。
飞天呀飞天请别羞涩,
我给你唱支动情的歌。
全诗抒情深挚浓烈,犹似一首真真切切的浪漫情歌,引人心神漫游于作者“深恋飞天”的无限遐想之中。
作者乘舟游览贵州安顺龙宫,忽发奇思:
能否驶向东海拜会那龙王敖广?
学学那孙悟空借玩一下金箍棒;
能否驶向地狱讨伐索命的阎王?
让我把人间的生死簿统统烧光,
除百害医百病治百伤盛调营养,
让地球的主人们活个地久天长。
他参观新疆天池,写下了《天池·邀仙》:
我邀众天仙,下凡到人间。
天宫虽无限,高处不胜寒。
莫让青丝秀,空飘云雾巅。
白昼诗书会,夜梦入港湾。
在《首访西藏》中,也以彩翼翩翩的幻想写出:
手挽女神第三,觐见玉皇大帝;
听罢人间汇报,盛赞中国奇迹。
拜访文成公主,依旧风采靓丽;
恭请回访长安,娘家长相念忆。
在《游黄龙五彩池》中,用神话中的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来赞美人间美景:
五彩池塘遍山中,远近高低各不同。
敢与日月相辉映,面面彩镜照太空。
玉皇大帝朝下看,惊叹人间卧巨龙。
急命王母下凡看,观后不愿回天宫。
显然,作者很注意从屈原《楚辞》和李白诗歌中汲取浪漫主义的想象和幻想。
其三,意境中的“神游梦吟”。
其实,这是浪漫主义更加深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作者的诗词中篇章较多,已形成了一个鲜明特色,故单独拈出来谈。“神游梦吟”并非东涛的首创,我们的先贤多有这种记录。李白的《梦游太姥吟留别》就是千古绝唱。宋代的范仲淹并没有去过岳阳楼,但却写下了中国散文史上的经典《岳阳楼记》。东涛虽然到过西部相当多的地方,但也有一些重要地方迄今未去的遗憾。但遗憾却成就了他的“神游梦吟”,即诗词吟诵自己没有去过的地方。
作者渴望去三江源,虽一直未能成行,却魂系梦牵地写下了《三江源遐思》:
如此清白,
没有任何尘埃,
谁不把这样的少女青睐。
如此纯善,
没有任何杂念,
谁不沉醉于这样的爱恋。
如此温柔,
没有任何烦愁,
谁不深爱在自己的心头。
她不是少女,
而是高原的山泉,
她是中国的三江之源。
……
由于三江源的纯洁,作者把三江源比作少女。由于三江源是中国母亲河的源头,作者又把三江源敬仰为母亲,写道:
江河是生灵的母亲,
这里是母亲们的出生地,
也是所有中国子孙们的祖籍。
我在母亲河中驾小船,
能绕千山万壑,敢漂急流险滩,
无论飞向哪里,永远高扬西部风帆。
作者有多次去云南西双版纳的机会,总因为时间排不过来而未能成行,但却神思飞驰,写下了《神咏西双版纳》:
滇境无处不奇观,西双版纳当领先。
热风吹雨层林染,珍稀动植遍山川。
竹楼错落傣女靓,浪满澜沧歌满天。
泼水时节衣衫透,一颗红豆润心甜。
他对所写之地的风物人情早酝酿胸中,又以浓郁的神往之情引发想象,所以写得真切、优美、迷人。如果不是在题中说明,很难看出这是神游梦吟之作。
作者在没有去过峨眉山和九寨沟前,曾神游梦吟写下了峨眉山和九寨沟诗,后来实地去了这几个地方再写出了作品,而原来神游梦吟之作并不亚于实游之作。如《神咏峨眉山》:
一山雄居大西南,俯瞰重庆和四川。
东眺长江入海口,西望青海三江源。
南观云贵喀斯特,北享秦巴挡风寒。
如此神山猴当道,空有大佛头顶天。
观光游客当谨慎,小心“响马”把人拦!
而后《实游峨眉山》:
峨眉高耸宇宙间,青松覆盖万仞山。
山大光明万年秀,佛教胜境小平缘。
清音阁里心自静,普贤寺中人超凡。
阿弥声中消烦恼,贝叶经上写诗篇。
勿生劣行损美景,多携美食逗猴玩。
空空自我祭金顶,十方众生福无边。
就我来看,“神咏”写景雄阔,又切合峨眉山的地理位置。后两联揶揄如此神山竟是猴群当道,又把它们比喻为“响马”,意趣盎然。“实游”叙事过多,后两联缺少诗情诗意。《神咏》比《实游》写得更好。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指出,写诗要借助想象和幻想创造出寓有情趣的意象,“一定要把‘诗意’外射于具体的形象,叫旁人看得见。”(朱光潜著《无言之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版,第160、162页),朱光潜先生说得很精彩,也可以解释东涛不少“神游梦吟”之作写得好的原因。
其四,创新性思维在诗词中的体现。
东涛在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研究中,大力主张创新。我曾读过他一首《论社会科学创新》:
书山勤为径,学海把浪冲。
创新立潮头,文章忌跟风。
莫拘本本言,最重实践功。
理论与时进,求索永攀峰。
而在他的诗词写作中,也感受到他的创新精神,这首先体现在立意、构思上。他的一些诗,立意高远,构思新颖。例如绝句《再游黄果树瀑布》:
银河涨潮水溢出,随风飘落黄果树。
谁与黔人比壮美,中国第一大瀑布。
起笔就写银河涨潮,河水溢出,洒落黄果树,成了大瀑布。奇想开篇,颇有气势。接下去笔锋一转,将大瀑布拟人化,说他要与黔人比“壮美”,才成了“中国第一大瀑布”。原来赞颂大瀑布更是赞美黔人。瀑布只是“宾”,黔人才是“主”。以宾衬主,借实写虚。立意构思不同凡响。
又如,人们写石刻,要么是赞美其镌刻艺术,要么是评价石刻人物,而东涛在重庆写的《大足石刻赋》,却把大足石刻当做鲜活的真人来写:
众石神,快醒来,瞧瞧古渡好气派。
江边小镇今何在?闹市张灯又结彩。
……
众神仙,快起来,跟上改革新时代。
养尊处优当自愧,无功受供理不该。
他的创新精神也体现在对诗歌体式的大胆尝试与探索上。例如《一路九寨沟》:
一路山寨九康庄,一路山沟九回肠。
一路梯瀑诺日朗,一路海子水汪洋。
一路峰峦逶迤走,一路牦牛伴群羊。
一路青稞扑鼻香,一路羌笛醉心房。
一路丛林蔽山嶂,一路白云绕山梁。
一路人车拥如蚁,一路栈道幽静长。
一路民居经幡荡,一路山货叫卖忙。
一路喜看姑娘靓,一路多少入赘郎。
一山一水皆仙境,一步一趋尽天堂。
一心一意爱九寨,一生一世情飞扬。
前十六句都用“一路”领起,引导着读者同他一起游览九寨沟美如仙境的自然风光和色彩斑斓的民族风俗人情。一连串的排比句,真是淋漓酣畅。后四句开头换作“一山一水”、“一步一趋”、“一心一意”、“一生一世”,抒发出对九寨沟的浓烈情思。通首从第三句始单句尾字全仄,双句平落;隔句逢双押韵,押响亮的“江阳韵”,诗的节奏由急促而缓慢。全篇兼具诗情、画意、音乐美,这是作者适应题材内容而有意创新的一种七言古体诗,相当成功。
他的现代新诗有一些篇幅较长,但仍惹人喜爱,除了写景抒情真切、生动外,在诗的形式上作了探索、创新,使之富于节奏韵律之美。上引《三江源遐思》十三节,每节三句,一句比一句长,押韵灵活转换,作者自称是“三句式阶梯诗”,确是作者独创的新诗体。
《贵州喀斯特》共十八句,每句十三言,隔句押韵,一韵到底,具有浑然一体的整齐和谐美。
篇幅长的《飞天情思》,共八十六句,十四节,句式长短参差,看似是自由体诗,但隔句押韵,有八节都用“飞天哟”作起句,反复咏叹,宛如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读者的心弦。这可能是作者学习了李白在《蜀道难》中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抒情手法吧!
至于他的《伊犁河礼赞》:
越天山望峻岭直赴伊宁,
白云间飘悬着幅幅彩屏。
大草原簇拥着牛马羊群,
哈萨克姑娘追策马迎宾。
天山雪浇灌得伊河清莹,
伊犁河滋养着边陲九城。
……
全诗十八句,每句十二字、三个音步,隔句押韵,一韵到底,运用了京剧唱词的体式。
而《再游天池》:
再游天池,满眼风光满怀诗。
云绕苍山,更著山水象万千。
遥望源头,闪闪珠泉汩汩流。
再拜王母,普度天下民生苦。
圣水祭坛,祈向人间洒甘泉。
沐浴神光,人生道路多康庄。
全篇八行,每行两个分句,一为双音节收尾的四言句,一为单音节收尾的七言句,每行中两句押韵。这种诗体,可以说是新诗体与古诗体的结合。
在诗的字、句锤炼上,东涛也有创新。我们读他的《内蒙古礼赞》:
北国风光美,赏美我来游。
离离原上草,依依笑点头。
黄花缀绿野,草鲜壮马牛。
风清爽四体,酒香润歌喉。
姑娘好温柔,敖包情幽幽。
天地融一体,可眺千里眸。
伟哉大宇宙,尽在眼底收。
胸中装碧海,人生何忧愁。
诗的语言清新、优美、明快,饱含情意。其中嵌入古人诗句“离离原上草”,马上接上自己的“依依笑点头”,很自然地描写出了小草的活泼、多情;“缀”、“壮”、“爽”、“润”等字,也都用得生动、贴切、灵活、传神。全篇饶有诗情画意,章法、句法、字法俱佳。
又如:《桂林阳朔漓江游》,全诗八句,此引四句:
烟雨叠嶂山依水,明镜倒影水藏山。
饱蘸江涛写生醉,画屏高挂彩云间。
这前两句十六个字,把桂林漓江崇山依水、水影藏山写得入神入画。而后两句十六个字,则把作者意欲在游艇上“握巨笔”“蘸江水写生”,把画屏高高“挂在彩云间”的浪漫主义心理勾画得活灵活现。
而前述乘舟游览贵州安顺龙宫诗,有“船梆梆风凉凉浆亢亢划向何方”一句,三个叠字“梆梆”、“凉凉”、“亢亢”,与“方、向”同韵,使语气清亮,诵之如泉流石上,可谓声情兼美。
在东涛早年写的《沁园春·登华山》中,上阙的最后一句是“拥天堑,八百里秦渭,更著雄风”,下阙的最后一句是“去来也!问今辈小子,咋弄雄风?”上下阙都以“雄风”结尾,犯了押重韵的规则。但作者在这里既把文言和俗语融为一体,又大胆突破了诗词不押重韵的规则,这在早年就显示出了其大气和创新的个性特点。
他在《丽江行》中写道:
神州境地两“Li江”,一东一西美成双。
漓江山水甲天下,丽江古城天下扬。
全诗音节回环往复。特别是作者把“漓、丽”二字汉语拼音Li和“江”字结合在一起“Li江”纳入诗句,兼赞两江。“Li”是单音节,读起来还朗朗上口。
而在《咏新疆煤炭产业发展》中则把“No.1”写入诗中:
……
今日边陲西域地,东西南北尽煤田。
量居全国 No.1,西部开发道路宽。
……
No.1是“第一位(号)”的国际通用语,读如“南波万”三个音节,与“量居全国”合并成七字句,既有现代感、新鲜感,读起来还朗朗上口。
不管对这种用字法怎么评论,总算是一种思维和写法的大胆创新。
邹东涛本身一直担任着单位的领导和管理工作,他自己的经济研究专业工作大多是在时间的缝隙中进行的,而对于业余雅兴的诗词创作更可想而知了。但无论做什么事情,为什么总能够做出成就来?我与他没有讨论过这个问题,但从他的诗稿总能够隐隐约约地感觉一点精神、一点窍门来,这就是严求自我,谦恭好学,锲而不舍,坚韧执著。他在《呼伦贝尔大草原礼赞》诗中,将大草原比作博大浩瀚的海洋,却把自己看得很渺小,仅仅是大草原上的一棵小草:
我踏遍呼伦贝尔大草原
深感个人是如此渺小,
好像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一棵小草,
也似三河马群的一根鬃毛。
但人最可贵的是“小草精神”,
没有小草,哪有一望无际的草坪;
人最可贵的是“鬃毛精神”,
没有鬃毛,哪有疆场的万马竞奔。
想具有虚怀若谷的胸怀么?
就必须到呼伦贝尔大草原来;
想具有天下为公的情怀么?
就应该到呼伦贝尔大草原来。
呼伦贝尔大草原哟!
让我永远伴着你,
滋养我的博大胸怀和豪迈。
大草原与一棵小草,多大的反差;群马与一根鬃毛,多大的反差。而这种反差正好反映了一个人如何理解自己与社会的相对位置,有了这种理解,能不学习吗?有了这种理解,能不成长进步吗?而且,有了这种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情趣,能不写出越多越好的诗词吗?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