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无学术“问君能持否”


    学术会议无学术“问君能持否”   刘效仁

有学者实录了一次风湿病学会会议其中的一天议程:9时30分至11时30分,硬化症讲座;11时至11时20分,A公司产品介绍;11时20分至11时40分,B公司产品介绍----总共两天半的会,有效时间980分钟,药厂发言及其促销活动却占了595分钟。“从头到尾感受不到学术气氛,实际已变成了药厂的‘药品推销会’。”发论文、拉关系、赚会费,已成为部分国际学术会议的三大主题。中青报此前就报道《学术会议泛滥成鸡肋》之三大怪现状:开幕式上官员多分组交流讨论少 会议期间忙旅游。以至于有学者感叹,“最可怕的就是披着‘学术会议’羊皮的‘公费旅游’狼。” ( 2011年5月10日、6日中国青年报)

学术会议泛滥,或许正是中国“会多”的一种映照。武汉一位学者以中国科技会议在线上的数据做了专门统计:2006年为792次,2007年为1022次,2008年猛增到2165次,2009年突破了3000次。参加会议人次逐年攀升,2006年就已达53.9万人次。可悲的是,在此种学术交流日趋繁荣的背后却是“泡沫化”,乃至于“一地鸡毛”。 由于一年举办多少国际会议是“政绩”的一部分,以至于学术会议早成了权力的秀场,导致很多学术会议“分明是一场领导与群众的见面会。”

或成了主办者的逐利场。一位协助学院办过两次学术会议的教授透露,按1000人与会,按人均3000元收取注册费、论文发表费等项费用,就有300万元。除掉邀请大腕演讲费用,支付给国外出版机构费用,租用场地等,一场会议往往可赚到100万元左右。正因有利可图,催生出各类会议公司,专门来张罗包括挂着国际堂皇名号的各类“学术会议”,并形成了一条产业链。

正是各界的专家、学者以及博士生之类,成了 “托儿”。与主办方彰显政绩,操持方追逐利益“同病相连”的是,与会者尽管“各取所需”,其实亦是为名而来逐利而去。或为了发表论文便捷,成本不高而收效很快。即便粗制滥造,实验不完整,推理有漏洞,甚至一篇文章里错别字都能找出不少,亦能堂而皇之的发表,结集,抑或被评为优秀论文,成了晋升职级的重要筹码。或耐不用寂寞,借参会之名行公款旅行之实。一位老专家就坦承,这几年自己慢慢也养成了一个“坏毛病”,接到邀请函一般先看会议召开的地点,“好玩的地方是首选。”“很多时候,一些知名教授甚至会在接受邀请时点名推荐到哪里开会。”自然也不乏一些“会虫”,即被所重金请来的国内外大牌专家。在大谈“战略”,瞎扯一通之后名利双收。

可见,学术会议无学术成了“鸡肋”,正是学术界心浮气躁追名逐利的必然结果。正是因为一些人把持不住自己,如蝇逐臭般的大捧学术会议的“臭脚”;正是一些人不愿做冷板凳,不能沉下心来钻研,而一心只想着快出成果,才会把发表学术会议论文当作成功的捷径抑惑是某种敲门砖。再加上一些院校和科研机构为种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学术会议推波助澜,结果导致学术会议变身名利场,逐利的商场。

当我们责怪会议公司的无孔不入,痛斥洋专家的“学术走穴”,不是中国的会议上,就是往中国会议的路上之时,不能不痛惜我们自己,为了名利欲求而自甘堕落,也不能不痛惜学术泡沫化背后创新能力的匮乏能力的矮化。显然,要挽救学术会议无学术的败落,首先要拯救学界的学风,真正要有一大批人恪守学术操作,不为物欲名利之所动,在学术会议种种的利诱面前不随波逐流。“问君能持否?”一旦学界持定耐得寂寞的操守,埋头于创新与创造,很少有人充当“会托儿”,相信,林林种种的学术会议即使用国际相冠名,也未必能办得下去,火得起来。

http://zqb.cyol.com/html/2011-05/10/nw.D110000zgqnb_20110510_1-03.htm

http://zqb.cyol.com/html/2011-05/06/nw.D110000zgqnb_20110506_1-03.htm

通联:刘效仁,安徽省砀山县道北东路45号,235300,05578095386办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