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具有与生物高度相似的成长性、竞争性、环境适应性、周期性等特征,把企业视为一个生命有机体已被越来越多的经济界学者所认可。因此,从生态理论的角度对企业经营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生态系统理论的形成
生态理论是研究生物之间和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目的是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改造,达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保罗>霍肯利用生态思想系统探讨了商业活动与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1996年,在我国也产生了一些开创性的研究,王子平系统地提出了“企业生命”的内涵、组织等新思想。因此,可以说,企业生态学的研究刚刚起步,其理论框架正在构建中。目前,对企业生态学的研究有企业个体生态学和企业生态系统生态学两方面的内容。从企业个体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企业作为生态系统中的生命有机体,与生物个体存在着诸多的相同点,它同样具有生存与发展的欲望,具有发育、成长、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周期过程,必须不停的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并遵从优胜劣汰的规律。用生物体基本特征来分析企业的特征及行为,主要是研究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财务及投资管理、市场营销、生产运作管理、企业的运行与战略管理等有关企业的动态化管理的内容。但在今天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企业能否在企业生态环境中得到持续的生存和发展,仅配置好企业内部资源和抓好内部的经营管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以整个企业生态系统为中心,必须适应企业生态环境的变化。因此,从企业生态系统生态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站在宏观的角度以整个企业生态系统为中心,研究企业之间、企业与自然环境之间、企业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企业与经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对企业生态环境的影响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树立企业生态系统管理的理念,有助于企业形成核心的竞争能力和保持快速的发展,同时也符合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
以企业生态系统为中心,保持企业生态系统平衡
1、企业应注意协调与企业生态中其他伙伴的关系。生态理论指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第一批开始稳定下来的,往往是那些其他生物最需要的物种,各种生物之间是一种“互助合作”的关系,缺少任何一种生物都会给生态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使生物生态失衡。物种的存在是以元素间的良性互动和整个系统的优化为前提的,只有将自身贡献于环境,与各方关系达到共赢,才能永续生存。根据上述理论可以看出,其他生物最需要的物种能更容易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应努力朝着这一方向努力,争取使自己在社会生产链中占重要的地位,这样一旦自己企业出现危机,其他企业都会有相应损失。如果企业能做到这一步,企业的发展将会受到其他企业和部门的支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将有很好的保障。
企业应该做到这一点。首先,在同行之间,企业为实现自身的各种战略目标,应与现实的和潜在的竞争者签订协议,建立企业联盟,优势互补,共同分担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发成本,共同做大市场,避免恶性竞争导致资源浪费。其次,企业与经销商、代理商之间,应加强沟通融合,形成厂商一体化同盟或厂商大家庭互利合作群体,追求与经销商之间的利益均衡,稳定经销代理渠道,加强经销代理商的忠诚度,而不能为追求一时的市场占有率或销售总额,而使渠道存在现实的或潜在的危机。再次,企业应该以顾客的满意度持续提高为核心目标。企业应本着为消费者提供最合适的产品、最贴心的服务,加强顾客品牌忠诚度,使企业在公众中有良好的形象,有稳定的社会基础。企业之间应加强合作,努力营造互利共生的氛围,避免“寄生”和恶性竞争,努力使相关利益体满意程度最大化,形成良性互动,共同获利,共同发展进步的良好局面。
2、企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资源取自于环境,同时向环境中排放垃圾、污染物。企业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速度如果超过自然资源本身可再生能力,企业虽一时得到了发展,但生态平衡被破坏,又会进一步制约企业的发展。
企业要坚持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最大限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尽可能的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防止产品过早地成为垃圾;最大限度的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企业要确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统一,以最小的环境代价,换取企业永续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3、企业与社会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社会生态环境是指不直接作用于企业的经营运作,而是对企业市场机会和环境造成影响的社会因素,包括人口、科技、政治法律和社会风俗文化等企业不可控制的客观因素。企业要密切关注所在国或地区的人口规模、人口数量、人口分布结构及变动趋势等;关注科技的最新发展动态,是否产生新的市场机会,产生新的行业,是否会对企业造成威胁;关注所在国或地区的政治法律,因为一国的社会制度和政策法规,左右着一国的经济制度、产业结构、市场结构、行业与企业属性及行为、投资环境和进出口贸易;关注所在国或地区的人群和劳动力价值观、道德水平、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等;关注所在国或地区的社会文化生活,社会文化生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
4、企业与整个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首先,企业目标是满足消费需求和创造自身价值的统一。其次,企业是建立在物质供应水平和企业获取所需能力基础上的。因此,企业经营与供应商数量、价格水平及其稳定程度、供货情况等关联。再次,企业离不开完善的资本市场和自身较强的融资能力。第四,人力资本、劳动力的供应及其质量、价格影响企业的经济行为。第五,信息的收集、储存等,信息收集的便利快捷与否对企业的经营运作产生重要作用。第六,交通环境的顺畅与否,也对企业有重要影响。同时,企业还要密切关注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率、货币供应量、利率等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运作方案,以达到与经济环境的平衡。
生态理论对现代企业经营的启示
贯彻企业生态理论管理理念,即应追求企业内、外部生态系统的和谐平衡,以实现企业、社会协调发展的“双赢”目的。将企业视为生命有机体而非机械组织;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成长而非利润最大化;企业得以存活的前提是为客户创造价值而非生产产品;企业发展目标应与其它企业之间共生发展而非你死我活的竞争。
1、企业经营思想观念的改造。建立企业生态化管理的理念,树立满足顾客需求,实现相关群体利益,适应经济环境要求的观念,这样有助于企业形成核心的竞争能力和保持快速的发展,同时也符合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
2、进行绿色营销体系的设计。根据产品特性、市场成熟度、企业资源状况及环境等因素进行绿色营销体系的设计,在充分的市场调查基础上,进行市场定位,进行产品开发。
3、建立与体系设计相适应的管理体系。企业管理由命令——控制结构变为互相合作的关系,企业以保障员工的尊严和实现员工自身的价值为最高目标。一方面,企业更加注重尊重员工的意愿,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塑造员工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的管理和决策。
4、制订各方利益均衡的政策。建立合理的采购、销售、公关政策,使体系内外都获得相应利益,以便激活整个体系。
5、企业经营与企业文化共同发展。企业文化观念包括企业最高目标、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风气、企业宗旨。努力形成企业所特有的组织文化是企业保持长盛不衰的内在动力。使企业的内、外部达成效率与公平的最佳结合,最终实现员工个人与企业、社会的协调发展。
6、企业应注重绿色经营。企业应通过建立绿色商品基地、营造绿色购物环境,在企业内部实行绿色营销、绿色管理、绿色服务,倡导绿色消费,适应人们崇尚健康、保护生态、追求生活高品质的需求。
7、企业应兼顾社会责任、环境责任和经济效益。企业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应该有社会责任感,进行商业活动时,应从道德、道义、诚信角度,正确认识企业自身对社会、对社区、对环境的责任,维护社会道德、社会声誉,保护生态环境。这样才能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企业良好形象的树立。
企业生态系统理论的形成
生态理论是研究生物之间和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目的是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改造,达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保罗>霍肯利用生态思想系统探讨了商业活动与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1996年,在我国也产生了一些开创性的研究,王子平系统地提出了“企业生命”的内涵、组织等新思想。因此,可以说,企业生态学的研究刚刚起步,其理论框架正在构建中。目前,对企业生态学的研究有企业个体生态学和企业生态系统生态学两方面的内容。从企业个体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企业作为生态系统中的生命有机体,与生物个体存在着诸多的相同点,它同样具有生存与发展的欲望,具有发育、成长、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周期过程,必须不停的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并遵从优胜劣汰的规律。用生物体基本特征来分析企业的特征及行为,主要是研究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财务及投资管理、市场营销、生产运作管理、企业的运行与战略管理等有关企业的动态化管理的内容。但在今天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企业能否在企业生态环境中得到持续的生存和发展,仅配置好企业内部资源和抓好内部的经营管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以整个企业生态系统为中心,必须适应企业生态环境的变化。因此,从企业生态系统生态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站在宏观的角度以整个企业生态系统为中心,研究企业之间、企业与自然环境之间、企业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企业与经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对企业生态环境的影响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树立企业生态系统管理的理念,有助于企业形成核心的竞争能力和保持快速的发展,同时也符合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
以企业生态系统为中心,保持企业生态系统平衡
1、企业应注意协调与企业生态中其他伙伴的关系。生态理论指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第一批开始稳定下来的,往往是那些其他生物最需要的物种,各种生物之间是一种“互助合作”的关系,缺少任何一种生物都会给生态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使生物生态失衡。物种的存在是以元素间的良性互动和整个系统的优化为前提的,只有将自身贡献于环境,与各方关系达到共赢,才能永续生存。根据上述理论可以看出,其他生物最需要的物种能更容易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应努力朝着这一方向努力,争取使自己在社会生产链中占重要的地位,这样一旦自己企业出现危机,其他企业都会有相应损失。如果企业能做到这一步,企业的发展将会受到其他企业和部门的支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将有很好的保障。
企业应该做到这一点。首先,在同行之间,企业为实现自身的各种战略目标,应与现实的和潜在的竞争者签订协议,建立企业联盟,优势互补,共同分担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发成本,共同做大市场,避免恶性竞争导致资源浪费。其次,企业与经销商、代理商之间,应加强沟通融合,形成厂商一体化同盟或厂商大家庭互利合作群体,追求与经销商之间的利益均衡,稳定经销代理渠道,加强经销代理商的忠诚度,而不能为追求一时的市场占有率或销售总额,而使渠道存在现实的或潜在的危机。再次,企业应该以顾客的满意度持续提高为核心目标。企业应本着为消费者提供最合适的产品、最贴心的服务,加强顾客品牌忠诚度,使企业在公众中有良好的形象,有稳定的社会基础。企业之间应加强合作,努力营造互利共生的氛围,避免“寄生”和恶性竞争,努力使相关利益体满意程度最大化,形成良性互动,共同获利,共同发展进步的良好局面。
2、企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资源取自于环境,同时向环境中排放垃圾、污染物。企业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速度如果超过自然资源本身可再生能力,企业虽一时得到了发展,但生态平衡被破坏,又会进一步制约企业的发展。
企业要坚持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最大限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尽可能的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防止产品过早地成为垃圾;最大限度的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企业要确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统一,以最小的环境代价,换取企业永续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3、企业与社会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社会生态环境是指不直接作用于企业的经营运作,而是对企业市场机会和环境造成影响的社会因素,包括人口、科技、政治法律和社会风俗文化等企业不可控制的客观因素。企业要密切关注所在国或地区的人口规模、人口数量、人口分布结构及变动趋势等;关注科技的最新发展动态,是否产生新的市场机会,产生新的行业,是否会对企业造成威胁;关注所在国或地区的政治法律,因为一国的社会制度和政策法规,左右着一国的经济制度、产业结构、市场结构、行业与企业属性及行为、投资环境和进出口贸易;关注所在国或地区的人群和劳动力价值观、道德水平、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等;关注所在国或地区的社会文化生活,社会文化生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
4、企业与整个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首先,企业目标是满足消费需求和创造自身价值的统一。其次,企业是建立在物质供应水平和企业获取所需能力基础上的。因此,企业经营与供应商数量、价格水平及其稳定程度、供货情况等关联。再次,企业离不开完善的资本市场和自身较强的融资能力。第四,人力资本、劳动力的供应及其质量、价格影响企业的经济行为。第五,信息的收集、储存等,信息收集的便利快捷与否对企业的经营运作产生重要作用。第六,交通环境的顺畅与否,也对企业有重要影响。同时,企业还要密切关注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率、货币供应量、利率等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运作方案,以达到与经济环境的平衡。
生态理论对现代企业经营的启示
贯彻企业生态理论管理理念,即应追求企业内、外部生态系统的和谐平衡,以实现企业、社会协调发展的“双赢”目的。将企业视为生命有机体而非机械组织;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成长而非利润最大化;企业得以存活的前提是为客户创造价值而非生产产品;企业发展目标应与其它企业之间共生发展而非你死我活的竞争。
1、企业经营思想观念的改造。建立企业生态化管理的理念,树立满足顾客需求,实现相关群体利益,适应经济环境要求的观念,这样有助于企业形成核心的竞争能力和保持快速的发展,同时也符合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
2、进行绿色营销体系的设计。根据产品特性、市场成熟度、企业资源状况及环境等因素进行绿色营销体系的设计,在充分的市场调查基础上,进行市场定位,进行产品开发。
3、建立与体系设计相适应的管理体系。企业管理由命令——控制结构变为互相合作的关系,企业以保障员工的尊严和实现员工自身的价值为最高目标。一方面,企业更加注重尊重员工的意愿,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塑造员工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的管理和决策。
4、制订各方利益均衡的政策。建立合理的采购、销售、公关政策,使体系内外都获得相应利益,以便激活整个体系。
5、企业经营与企业文化共同发展。企业文化观念包括企业最高目标、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风气、企业宗旨。努力形成企业所特有的组织文化是企业保持长盛不衰的内在动力。使企业的内、外部达成效率与公平的最佳结合,最终实现员工个人与企业、社会的协调发展。
6、企业应注重绿色经营。企业应通过建立绿色商品基地、营造绿色购物环境,在企业内部实行绿色营销、绿色管理、绿色服务,倡导绿色消费,适应人们崇尚健康、保护生态、追求生活高品质的需求。
7、企业应兼顾社会责任、环境责任和经济效益。企业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应该有社会责任感,进行商业活动时,应从道德、道义、诚信角度,正确认识企业自身对社会、对社区、对环境的责任,维护社会道德、社会声誉,保护生态环境。这样才能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企业良好形象的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