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地震后的一个周末,我在国家图书馆转悠,突然感觉地面震动。“地震了。”我第一感觉。打电话问在回龙观的妹妹,“你感觉到震了吗?”“没有”。又打电话问一位家住22层的朋友。“你感觉到震了吗?”“没有。”
地面震动感又一次传来,突然意识到,自己太一惊一乍了,是4号线地铁开过国家图书馆地下。地震,人类无法逃避的宿命。逃险,人类在地震面前唯一的选择。但是,你能躲过地震吗?
躲避地震的第一次记忆发生在5岁左右。那是1976年(或者1977年)的春节放假期间,我们在湖南乡下奶奶家过年。一日傍晚,突然发生了一声巨响。“地震了。”人们惊呼。很快,生产队的广播(记忆中好像每家都有广播),停止了《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播放,公社广播站的播音员,用当地普通话播报:“有可能发生了地震,为了生命安全,请大家去田埂躲避。”
于是呼,一阵铜锣声和吆喝声响彻整个乡村,“快出来哦,躲地震。”很快地,田头上坐满了人,晚上好冷哦,地震最终没有发生。第二天,才得知,是当地的一个国营煤矿发生了瓦斯爆炸。
那个时代,人们对地震如此敏感,有关于地震的纪录片在大队、公社、学校、镇子里露天放映,但很多人坚信,地震是可以预测的(长大后,才知道75年的辽宁海城7.3级地震被预报,赞一个,毛泽东的亲侄儿毛远新,他主导向公众预报有可能发生地震)。而我,则被唐山大地震记录片里的惨象吓着。小小的脑袋里幻想出这样一幅场景,大地裂开,我死死地抓住没裂开的那块地面,没掉下去;当大地又合上时,我飞一样地跳出来,没被夹死。听大人们讲《三侠五义》有轻功,我真的很想练,甚至央求大人们给缝个沙袋绑在腿上,但没人搭理我。
此后20年,对地震的记忆渐行渐远……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我在北京崇文区的一所中学教书,年初,云南丽江发生了7.0级地震,年中,北京也传说会发生地震。“知道吗,中央重要部委都发内部通知了。”“当官的都准备好了避震场所了。”
我当时住在学校一层教师宿舍里,对地震的消息半信半疑,将身份证和存折放在床头的包里,后来又陆续往往包里添加了火柴、创口贴之类的,以方便随时逃生。有一天,一位朋友在BP机里留言,今晚有地震,请做好准备。我和几位同事搬着长条椅和铺盖,到操场上呆了一晚上。结果虚惊一场!事实证明,这是北京城里当年最大的谣言,波及面之广,并不逊色于手机发达的今天。
令我最为震惊的地震记忆是2008年发生的 四川“汶川大地震”。5月12日14点多钟,我在知春路希格玛大厦采访微软工程院院长张宏江。采访时,我感觉手机在震动。15点半采访完,一看手机。先生的短信:“四川发生了特大地震。”我一惊,连忙拨四川乐山金口河妹妹的手机,忙音。连续打,连续忙音……
回到家,电视上在反复播放温家宝总在赶赴四川的专机接受记者采访的镜头。我每隔几分钟就拨一次手机。总算在17点钟左右,接通了妹妹的手机。妹妹的声音有一丝惊慌:“刚才房子摇得好厉害,我们都往外打手机,可能是线路堵了,打不通。厂子里预告说有余震,我们一家在空地上搭旅行帐篷。“她想担心手机没法充电,保证每日发几条短信报平安。
那几周,我们《计算机世界》周报连续做了三期和地震相关的封面报道。同事、家人、朋友所有的话题都是围绕大地震,一些人在咒骂地震局为何不做预报、不做预警。事实上,这次地震从发生到全国人民都知道,也就一瞬间功夫。地震是14时28分发生,四川网友几乎同步在天涯上播报,2分钟左右四川省地震局监测研究所向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正式发出大震初报。
汶川地震三年了,但很多画面却令人印象深刻
“汶川大地震“的一个多月后,日本东北部发生里氏7.2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令中国人民倍感神奇的是,这次地震仅造成7人死亡、200多人受伤,如此低的伤亡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日本气象厅在最强地震波到来前10秒钟就通过电视等途径向公众发布了地震预警信息——预警是日本”地震速报“系统完成的。
今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东北地区的9级地震,如果没有”地震速报“系统的近10秒的神奇预警,可能损失会更加惨不忍睹。据了解,”地震速报“并非预报,而是震后预警。地震发生时,一般是破坏力较小但速度较快的地震波(日本简称“P波”)先活动,接着就是破坏力大但速度慢的地震波(简称“S波”)。两种震波之间存在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差。日本技术人员正是利用这个时间差,使用仪器探测出P波后,迅速发出预警。在S波来临之前,人们可以得到几秒到十几秒的宝贵逃生时间。而且,利用这几秒几十秒的预警时间,可通过自动装置,暂停煤气、电、水、核电站、化工厂等的运行,避免次生灾害发生。”地震速报“系统到底作用有多大?根据日本的经验,预警时间提前2秒,人员伤亡率下降25%,提前5秒人员伤亡率下降80%。由此看出,这种”地震速报“系统对抗震减灾的重要意义。
2008年日本地震死亡人数少,受损超过预期,是因为提前预警了10秒钟。
日本“地震速报“系统的主要提供者商为IT通信巨头NEC。NEC开发的各种地震、海啸、火山预测监测系统,已经覆盖全日本。目前,NEC的各类灾难预警监测系统已经开始在全球推广。今年3月24日,台湾气象局委托NEC公司建造台湾第一套光纤海缆地震仪及海洋物理观测系统(总长度45公里)。气象局地震测报中心主任郭铠纹表示,这套海缆地震仪启用后,预计地震预警时间可因此增加10秒到20秒钟;海啸发生时,民众可多增加10分钟逃命时间。未来若海缆延伸到90公里,地震预警时间可增加到20秒,海啸发生时,民众可增加20分钟逃命时间。
……
时光如梭,转眼间,汶川地震已经3周年了。汶川地震后,我国开始着手对地震预警工程系统进行研发,正处于研发试验阶段。据报道,在中国国家地震局制定的“十二五”规划中,有近30亿的资金将用于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
从广播、铜锣,到BP机,到手机、互联网,到“地震速报”系统,近40年的地震信息传递手段,让70后的我深信这样一个事实,人类在地震面前,获取的逃命时间将越来越多;我甚至相信,总有一天,人类能像预报天气一样,预报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