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的社会责任与商业模式完美结合
李华新
截至2011年3月,四川银行业金融机构灾后恢复重建授信余额5277.50亿元,累计发放贷款4294.76亿元。
灾区优惠利率支农再贷款余额77.4亿元,占全省支农再贷款余额的93.7%。
证券业 。近三年来,保险业累计向灾区捐款捐物超过5亿元。其中,四川保险业向灾区捐款捐物1652万元,发放关爱金3257万元。在重灾区保险业涉及87个重建项目,规划投资2.2亿元,目前已基本完成。全省保险业累计赔付支出404.97亿元。(《四川日报》11-05-11)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省政府金融办与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四川银监局、四川证监局、四川保监局通力协作,迎难而上,积极引导四川各金融机构认真落实国家对地震灾区的特殊金融政策,坚持灾后恢复重建金融支持的市场化、法制化和可持续原则,有力地促进了灾区经济全面恢复发展和金融稳健运行。
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值得的总结的话题,因为市场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它需要金融业的支持,比如银行的自己能贷款和流动资金的储备,以及保险业在这个非常时期,如何应对并且支付 赔付的资金,这些都不是一个小问题。而且是在震前已经上市的一些企业,如何在震后重建中,在此使得这个企业恢复生机和活力,这些都是需要精心安排和筹划的。
现在人们已经了解到了在地震灾区的一些企业现在已经通过搬迁重建等方式得到了新的建设,在原本是废墟的大地上,那些企业又重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东汽经地震摧毁几成废墟。资本市场大力支持东汽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和灾后重建,助推东方电气两次完成再融资,募集资金63.78亿元,强有力地支持了新东汽的重生。震后一个月,东汽实现大部分关键设备恢复运转,总体产能恢复到震前50%以上;震后半年,超额完成全年生产任务,实现工业总产值108亿元;200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67亿元,多项指标创历史新高;2010年5月,东汽异地重建全部完成,树立了“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标杆。
这些现实,无不在说明,在资本市场中的重新崛起,即是企业遇到的新问题,也是金融管理部门们面对的新问题。可喜的是四川灾区的一批进过精心的运作和筹划,并没有一次而一蹶不振,而是使得 依靠资本市场,一大批灾区企业迅速从地震重创中站起来。
直接融资也为灾后重建和四川经济“止滑提速”提供了坚实基础。震后首发上市的川润股份,依靠募集资金着力打造成为中西部最大的余热锅炉供应商;攀钢钢钒等一批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整体上市,实现了新生;科伦药业不仅为灾区提供医疗物资和医疗援助,自身也成功登陆资本市场……
这不仅只是作为金融业自身的恢复和重建中实现自己的融资和资本管理的事情,而是没有金融行业的介入,四川的恢复重建的速度也不会这么快,而现在在那些可见的市政、村镇等诸多方面的建设是可以见到的,但是相对于资本市场的恢复和融资等金融业务和手段的支持,更是重建所不可缺少的因素。
金融业的社会责任和金融业自身的发展,在四川地震灾区的重建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这需要一种创新意识。而这一点在四川做到了,未来,金融支持着力点将逐渐调整到支持灾区发展振兴上来,金融业将继续为灾区人民和四川经济的美好明天努力奋斗。(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络评论员)
济南: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