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红色经典:那往日的豪情和信仰


英雄的意义

——读《铁道游击队》

辛泊平

 

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是近几年在读书圈里颇为流行的一本书。夸张一点说,大有当年卡夫卡、博尔赫斯的冲击力。应该说,这本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评论专著,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引证和严密的剖析,而更像是随意的翻看和随意的谈话。对于那些动辄推出流派,动辄抛出理论,动辄引言千万的论文,我是深恶痛绝的,而卡尔维诺这一点倒深合我意。按照卡尔维诺的说法,经典就是那些禁得住时间淘洗、禁得住一读再读的作品。对此,我深以为然。

每一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经典,这一点不言而喻。然而,每一个时代也有这样一些文本,它们可以穿越时空,在另一个时代依然会绽放异彩。在我的印象里,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就是这样一部作品。这当然是那个时代的红色经典。然而,除去抗日烽火的峥嵘背景,除去那带有传奇色彩的火车游击,即使把那些主人公放在当下,那也绝对是一群鲜活、闪亮的人物,绝对是吸引眼球、赚足掌声的英雄。

异族入侵,民族灾难,烽火狼烟之中,挺立的是民族的脊梁。本来是齐鲁大地鲁南平原上的一群小人物,虽然个个身手不凡,但如果没有那场突来的战争,他们可能就是一个个本分的农民,本分的工人,顾家的丈夫,宽厚的父亲。然而,战争让一切都改变了方向,战争让这些普通的人不经意间踏上了时代的风口浪尖。要活着,要有尊严的活着。面对侵略,他们不能忍受侮辱,他们要堂堂堂正地活着,所以,他们走到了一起。从散兵游勇式的小打小闹,到有组织、有纪律的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尖刀骑兵,这是那个时代的要求,也是他们民族大义的觉醒。我们欣喜于他们的转变,更为我们的民族有这样的反抗者而骄傲。因为,大敌当前,全民皆兵。这是一个民族的希望,也是一个民族的未来。

是的,活着,还要有尊严地活着,这不仅仅是人生存的底线,也是人自觉的尊严。不论在什么时候,这都是一个不容忽视、也不容亵渎的问题,它关乎生命,关乎灵魂,也关乎道义。所以,刘洪、王强、林忠、鲁汉们的奋起反抗,就有了普世的意义。他们不是挟私寻仇,而是捍卫民族和生命的权利和尊严。残酷的年代,这是民族不屈的火种,和平年代,这也是民族腾飞的力量。因为,它孕育着希望,传递着精神,它是一个民族绵绵不绝的热血和梦想。肝胆,担当,这是任何年代都需要的品质,只是那一群可爱的人们在一个特殊的年代,把这种品质发扬到了极致,发扬到了绚烂。他们理应接受后人的永恒的礼赞。

和平年代没有故事,这是一种偏见。其实,故事就在扎实的日子里,英雄也就在普通人中间。按照卡莱尔的英雄谱系,英雄不一定非得是那种疆场浴血的将士,在某一领域的翘楚,只要有关怀,有创造,担当了自己的担当,践行了自己的责任,那也是英雄的一种。我想,在今天,我们一定不缺少刘洪、王强式的英雄,只不过,他们已经融入了火热的生活,在某一个城市或者某一个乡村,在某一个普通的岗位上,书写着本应该属于他们的平凡而又具体、琐碎而又充实的人生。而这一切,也正是他们曾经为之流血牺牲的最终目的和崇高意义。2011-3-22

 

我们需要的信仰与情怀

——重读《红岩》

辛泊平

 

和所有的男孩子一样,小时候最爱看的电影是战争片,最爱读的书是侦探和传奇;心中的英雄是冲锋陷阵的战士,是运筹帷幄的统帅,是杀富济贫、替天行道的侠客。道理似乎也简单,这些人物因为其纵横捭阖的武功和改天换日的力量,总能一下子俘获孩子们渴望不寻常人生的心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阅读的展开,随着心智的成熟,我终于明白,我们还忽略了另一种更为卓绝的英雄谱系,那就是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监狱、集中营里那些志士仁人。是的,他们没有浴血疆场,但他们却在更加残酷的战场上谱写着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歌。他们就是江姐,是许云峰,是陈然,是华子良,是那个可爱而又让人心酸的小萝卜头。

多年以后,重读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我依然被他们的故事所感动。在失去自由的日子里,那些心怀信仰的人们,没有屈服;在惨绝人寰的酷刑下,那些心存理想的人们,没有绝望。他们高唱《红梅赞》,为未来红旗招展的幸福生活而相互关怀、相互鼓励。面对诱惑和淫威,他们挺起了坚毅的胸膛,他们昂起了高贵的头颅,因为,他们相信黑暗毕竟会过去,因为,他们相信光明最终会到来。监牢囚禁的是他们的身体,却囚禁不住他们的灵魂,镣铐锁住的是他们的手脚,却锁不住他们的希望。在阴暗的牢房里,他们用信念擦出火花,照亮了白公馆和渣滓洞的天空,也刺伤了刽子手们狰狞的面孔下苍白、战栗的灵魂。

每一个英雄都有一个独立的故事,陈然的青春之火,许云峰的睿智犀利,江姐的大义凛然,华子良的忍辱负重,小萝卜头的天真好学,等等等等。一个个鲜活的血肉之躯,却演绎了可歌可泣的峥嵘人生。那个小萝卜头,对于今天的孩子们来说,简直就是监狱里的童话。生命没有保障,物质极端缺乏,而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却在文字的世界里描绘着他从未见过的自由的飞翔,让人唏嘘不已的错位。然而,历史告诉我们,它不是虚构,而是真实的往事。面对他们,在衣食无忧的当下,我们没有理由抱怨,没有权利挥霍。因为,在我们看似平常的生活里,浸透着他们的奋斗,他们的血肉,他们的灵魂。

是的,信仰是一种力量,也应该是一种情怀。今天,我们早已告别了那种暗无天日的岁月,然而,我们依然需要信仰,需要情怀。那种信仰不是拜金主义,而应该是对人的关怀,对社会的责任;那种情怀更不是娱乐至死,而应该是忧患和悲悯。这是那些英雄们传递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和灵魂之光。201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