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威士忌“气味”化学课


我发誓,这是我毕业后,参加的第一堂化学课,没想到却是一场关于威士忌的“动手化学课”。在“课堂上”,我深刻明白了原来利用几种不同的“原酒”和试管,自己能调制出史上独一无二,专属朋友或自己的威士忌。
这堂课是第一届《威士忌文化研讨会》中的一个有趣环节,会议是由尊尼获加(JohnnieWalker)主办的,笔者也受到邀请参加了这次妙趣横生的研讨会。虽然叫做“研讨会”,但会议并不严肃,或者说,这看上去更像是一场“爵士酒吧聚会”。除了润舌、品酒、谈酒之外,还做了一次“动手做威士忌的化学实验课”。
 
包括尊尼获加亚洲区负责人、知名酒吧负责人、美食家、影视界知名人士,甚至三联周刊美食记者,都在会上大侃“杯酒人生”中的乐趣,和与威士忌第一次结缘。虽然过程充满了不同,但却全都陷入了对威士忌深深的爱,而“不能自拔”。
 
入座的酒桌上,摆放着一大摞拥有各种功能,形状不一的杯子。包括7个盛有各种不同味道的尊尼获加威士忌“原酒”的闻酒杯,和7个装满同样“原酒”用于调酒的“烧杯”,以及一只量筒。
 
 
虽然实验操作,仅仅是一个杯子倒入另一个杯子的步骤,但每一次的混合,总能反应出无法复制的味道。实际上,区别于世界上其他的酒,从威士忌被装进橡木桶的那一刻起,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就开始了。自此其诞生开始,到“耗尽”一生,它“这辈子”都在进行着这种各样的化学反应,并产生出其无法克隆、千变万化的“气味”。
 
所以即便是,两次倒入同样刻度、同样味道的原酒,但由于威士忌被放置在空气中的不同时间,它的口感也会发生各种美妙的变化,也有朋友称之为威士忌的味道曲线。这个味道曲线表述,当你喝第一口威士忌之时,到慢品威士忌,直到最后的喝完最后一口,威士忌都会和空气接触,发生各种各样的气味变化。
 
 
 
 
甚至,有人为了窥探威士忌的神秘,用显微镜拍摄出了其微小构成成分。这幅拍摄于佛罗里达州大学化学系,的威士忌“内部图”,展示了威士忌美妙的另一面。虽然威士忌,也遵循着“糖+水+酵母菌=酒精+二氧化碳+水”的纯天然化学方程式,但由于其保存方式的多元性,让其“后半生”更加精彩。木桶的味道、空气中的花香为香味,一切威士忌存放地附近的味道,都有可能被融入到这一桶桶,神奇的液体之中。

 

 

所以这也才造就了,威士忌在开瓶时,迸发出来的各种美妙香味。难怪在享用威士忌过程中,闻酒和品酒同样美妙。而这也是和我们传统饮用的白酒,最大区别。虽然它们在饮酒人士心中,都占用同样重要的地位,但背后的文化、享用时追求的标准,却大不相同。一个是追求酒精的狂野,一个是追求味道的美妙。虽然它们都采用的类似“化学反应”酿制而成,但存放过程的“化学反应”让威士忌充满魔力,有着更多美妙味道,为舌头带来充满变化的神奇旅程。
 

原创博文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人,并注明出自科幻星系

QQ:102927545 MSN:wank1026@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