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不仅仅是人家“国际”我们,而是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化的竞争。
•对汽车工业来讲,不只是走出去,还要走进去,要走进国际汽车市场,走进国际汽车新的格局中间去。
•作为自主品牌,把产品出口到最发达国家是它的理想,而占领高端市场是它的终极目标,是它最有价值的体现。
海外经营绝不能给“中国制造”抹黑
本报记者 张宇星
日前,“中国汽车走出去发展论坛暨长城汽车国际化战略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业界内外的人士济济一堂,共同探讨出口大计。
“走出去”是必然的一条路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谈到,“十二五”规划纲要专门有“走出去”的内容,汽车工业要走出去,就是一个最最重要的标志,国际化不仅仅是人家“国际”我们,而是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化的竞争。
他说,十二五规划这个“走出去”篇章对于今天的讨论有两句话很重要:第一,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有序的开展境外投资、合作;第二,这种“走出去”对外投资也好、合作也好、销售也好,一定要造福于当地的人民。所以,从国家的整体战略来讲,叫做“走出去”;对汽车工业来讲,不只是走出去,还要走进去,要走进国际汽车市场,走进国际汽车新的格局中间去。
“汽车作为一个国家工业制造水准综合的体现,海外市场占有率的提高,无疑会提高中国制造的形象,为打造中国制造这一品牌,充分利用全球一体化大的环境和有利条件,“走出去”并在新兴市场稳住阵脚,适度扩张,同时发挥中国现有的汽车产能。”作为论坛主办方的中国贸促会汽车行业委员会会长王侠说。
王侠特别谈到我国整车出口的差距,2010年的出口数据与韩国、日本、巴西来比较,我国出口73亿美元,低于巴西的85亿美元,只相当于韩国的20%,日本的6%。
2005年-2010年,我国汽车整车出口平均年增长率为29%。从2005年的20.36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101.64亿美元。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出口下降,跌幅将近50%;尽管2010年有所回升,但因国际经济仍然没有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2010年整车出口额为73.29亿美元。
商务部产业司出口处副处长王刚说,中国汽车出口到了从生产大国向强国转变的过程中,“走出去”是必然的一条路。从2002年的汽车出口1万多辆,到2008年出口69万辆;受金融危机影响,2010年恢复到56万辆。目前,汽车企业“走出去”主要是以货币贸易的形式,还属于汽车走出去的初级阶段。
绝不能给“中国制造”抹黑
王刚认为,我们国家要实现从生产大国向强国转变,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要把自己的品牌输出去。输出品牌,一个是要有好的产品品质,其中包含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另一个是要有好的服务。我国汽车“走出去”要注重这两个方面。
他说,“走出去”的形式可能是多样的,包含的内容也是很多的,一种是在产品出去的时候增加一些售后服务,或者是其他的增值服务;另一种还要考虑到不能单纯的、单一的看中国市场,要把整个企业作为一个国际化企业,要把整个汽车国际市场作为自己的发展一个方向。
王刚强调,汽车企业要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要想做国际品牌企业,或者是在国际上打造名牌企业,就要有国际视野,要用好两种市场、两种资源。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建军谈到,长城汽车出口做得比较早,十几年的历程正在从低端市场,逐步向高端市场在做。我们的一种成果,就是让自己的产品进入了欧洲市场,像意大利等;同时,我们也进入了另一个相对高端的市场,像澳大利亚,2010年我们在澳大利亚卖了接近1万辆车,在我们企业自身来讲是排名第一。意大利市场进入的虽然比较早,但销量不如澳大利亚,也销了三四千辆车。
魏建军谈到,对于海外市场,我们也有更加长远的打算。作为自主品牌,把产品出口到最发达国家是它的理想,而占领高端市场是它的终极目标,是它最有价值的体现。所以,我们在海外市场的经营,绝不能给“中国制造”抹黑,这也是长城汽车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信心、这种责任,长城汽车在海外十几年的过程,基本上没有负面影响,不管是产品,还是售后服务,基本满足了海外市场的需求。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凤英说,在走向全球市场的过程当中,既有长期的思想准备,又要有选择地进入不同市场,有针对性地开发符合这些市场的很好的产品战略,包括有秩序的、有正确流程地深度开发市场的成功的营销战略。
本文见2011年5月6日《国际商报》汽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