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由清华校庆引发的对目前大学教育体系的一点反思


许文胜老师口述:离明整理

  4月24日,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习近平、李克强等出席大会。一所高校的校庆规格如此之高,到目前为止,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可能是罕见的。这一活动一方面体现出中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也是因为清华大学自建立以来,为国家的建议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据统计,清华培养出一大批学术,工程大师。在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460位清华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我们举行庆祝盛会的同时,也是针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好好思考的机会。

 

  清华大学的发展,从某种角度来讲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成长的一个缩影。在胡总书记的报告中特别指出的针对面向未来的大学教育方向上,有两点值得关注。其一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中国已有百年历史的名校,但还没有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比如由权威机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 & World Report)对该媒体的世界大学排名依据指标中前十名都是美国与英国的大学。前100名中也难有中国大学的影子。中国高等教育的组织形式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现代高等教育于上一世纪交替之时首次出现在中国。这一阶段主要模仿日本和美国的教育模式。第二阶段始于1952年,所有院校都归并公有。在此一阶段,中国高等教育按照前苏联模式组织。由于特殊的情况及原来模式的影响,虽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中国高等教育开始了新一轮结构调整。又有学美国模式的趋势,但本质还是以分数为结果导向,以传授知识为主体。教育的核心落在培养学习型人才上,而没有着重培养实践型人才。学生更多地学习知识,或盲目地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而没有形成独立思考,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适应中国社会高迅发展的人才。体制型问题我们不多加探讨,只举一点。

 

  从大学的师资角度来说,由于中国大学近几年来盲目扩张,研究生与博士批量生产。进入大学担任老师资格的要求自然水涨船高。大多数高校都以博士为准入门坎。师资整体素质表面上是提高了,但实际上由于很多博士生只有一路在学校学习而获得资质的经历,对于有些学科这样的要求可以胜任。但对于有很多学科,比如管理或涉及市场,营销,工程等等,甚至包括人文方面的很多领域的学科,这样的配置就无法适应社会与市场的要求。师资的配制要有大量比例的具备实际工作或专业经验的人才为主。这就要求大学师资体系的灵活改革。50%的师资力量可以是来自于社会不同领域的专家。只是让他们接受一定时间的授课方法的培训就可以了。这样教师队伍保证是真正的复合型人才,才有可能培养出学生中的复合型人才。


  在胡总书记的报告中还特别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努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所以,大学不能忽视对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而这点并没有在目前的大学体系中形成规模。当我们指优秀文化时,不只是国学,不只是先进的管理理论。而更深层次提的是优秀的东方思维方式。而一整套的东方思维方式才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源动力之一。我们在吸收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要继承与发展保持中国文明千年发展与曾经指导中国古科技领先世界的东方思维方式与中国哲学思想。爱因斯坦曾经在一封致友人的信中指出:“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通过系统的实验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毕竟做出来了。”中国没有西方的“两大法宝”,但中国古代有那么多的科学发明和创造,这表明中国人有不同于西方形式逻辑的思维模式。著名的中国古代科学史学家李约瑟说:“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人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与此相应,在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宇宙的哲学”。所以,对中国文化的研究特别是对中国传统而先进的思维方式的研究与推广应是中国大学的一项重要的使命。

 

   中国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百年高校,我们相信当中国的高校水平进入世界百强的行列之时。中国文化与思维方式同样也成为中国持续发展的创新动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