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带儿子去昌平的天翼采摘草莓,20-50元/斤,西瓜10元/斤,人车居多,就算我们下午3点多到,也只有一个空车位,采摘的,棚子里的,拎着篮子结账的,自来水管子冲着吃着笑着的,男女老幼,络绎不绝,我们选了30元一斤的草莓棚,负责领着我们采摘的老大姐看我们抱着孩子,就选了一个最近的(颇有点海底捞服务惊喜的味道),人家先摘两个,水洗好了,让我们尝尝,好吃再决定,接着告诉我们怎么选甜的,完事在大棚里面除杂草,看样子也小60岁了,一切那么自然,亲切,最后还帮我们拍了全家照,中间经常逗逗牛牛,就这样半个小时左右,连西瓜加草莓,一百多,因为家里人少,不敢买太多,但这个地方一定会常来的。
就是这么一块地,就是这么一个采摘概念,给城里人一家老小,旅游外出,时令季节,创造了这么多美好的乡村体验,油涨价依然挡不住大家来的热情,家门口的超市草莓西瓜比这便宜多了,跑了远道又多花钱,大家都疯了吗?
再看看,一天到晚赤膊上阵,打折打到骨折,拼价格拼的,有的都开始报负价的中关村卖场,有时为了切客户,极端情况下也有大打出手的,高科技产品的终端卖场,著名的中关村,难道就没有别的路走吗?政府治理,卖场加强管理,情况好转,但对于商家而言,产品是上游厂商的,地方是卖场方的,人员是招聘的,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呢?一日日重复着中关村常年累月形成的销售模式,谁都知道,这不是将来的路。可路又在哪里呢?
采摘草莓,采摘的是一种心情和体验,采摘的是一种放松和参与,采摘的是一种新服务经济,地还是那片地,草莓还是草莓,高昂价格的背后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卖家与消费者共同创造着服务价值,消费者在互动参与中享受了自己的乐趣,其中的价值感,大家是愿意付钱的。
中关村,客流量每天都要10万左右,大家来中关村,有对中关村的期待,有对真正诚信专业导购的需求,有对现场体验的渴望,过去中关村或IT卖场垄断了IT产品的销售,一向善打价格战的3C专业卖场加大了比重,京东之类的电子商务网站为了上市更是低于厂商价格出货,靠价格优势已经不那么绝对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中关村以低价著称,刚开始时,大家的利润很高,也没有消费者抱怨,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商家不仅卖电脑,还同时肩负着用户教育,服务到家,一站式服务等服务价值职能,不知什么时候,渠道为王,终端制胜,商家们成了帮厂家倾斜产品的延长的手,没有了自己的服务特色和价值,市场变化至今,原来发现自己在苦苦中挣扎。
服务经济,知识经济,用知识创新服务价值,表达自己公司在中关村的价值感,传递给消费者,形成自己独特的服务,与消费者共创价值,在消费者良好的服务体验和互动中实现自身竞争力的提高,赢得市场,走不出过去的舒适区,还是按照中关村的惯性模式做事,甚至更为恶性地竞争,伤害的是消费群体的体验性,最终也会伤害别人和自己,有些坚持服务,看重服务的商家,已经开始起步,这是中关村未来的代表。
赢服务者赢天下,没有服务,你只能被同质化,没有差异化,存在的价值就不大,因为世道变了,这是一个服务的年代,是消费者至上的年代,商家是被选择!
中关村卖场商家与昌平采摘
评论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