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AECOM亚洲区执行副总裁乔全生
工程顾问公司的未来发展趋势
王俊雄:首先,对台湾的读者而言,可能较不熟悉 AECOM,请先为我们简单说明介绍贵公司。其次,像 AECOM这样的跨国公司,在规划设计这一部分,你们在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亚洲地区的策略是什么?如何与不同的地域碰触? AECOM是怎么思考的?这可能是台湾最缺乏的一环,同时也是未来将会遇到问题。
乔全生:AECOM是一间很年轻的公司,主要是由原来二、三十间专业规划公司所组成。在整合前,每间公司都有各自的特色、专业和背景,并且这些专业公司各自的子公司都发展得很好,而自从2009年开始, AECOM在发展方向上有重大的调整,一个新的策略,计划将所有子公司整合为一家公司,并取名为 AECOM,这是一个富挑战性的、非常困难的过程,因为我们得将不同专业的人才,不同的品牌、历史和文化的公司整合在一起,创造一个新的品牌、共同的文化和制度,才是一家新的公司。因此公司的管理模式不是营运上最大的问题,而是每一间公司要有自己的文化,这个公司才能够长远经营,如果单单只依靠制度,并不是一种永续的方法。
在概念上,如何从不同的历史文化中,创造一个新的文化,就像周星驰的电影「功夫」里,剧中有个大院落,居住在院落里的每户家都有不一样的工作行业,各自生活的同时,大家又共同住在这个院落里面,就像新的 AECOM一样。建筑与规划,可能很相近,而做道路工程、桥梁、生态工程和水工程的,因为专业的不同,有各自的思维方式与逻辑,如果将这些不同专业领域的人都放到同一个院落里,因为生活、作息习惯、文化是不同的,因此如何在新的状态里去找到一个共同的状态,是一件蛮有趣又难度很高的事。 AECOM是一间很新的公司,而且在做一件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未来,工程设计顾问公司是必然的趋势,这类公司一来可能是精品式的,反之,就是一个很庞大、很完整的专业团队。
AECOM秉着是为人类的生存空间来提供服务。在现今这个地球村中,全球人口城市化,全世界百分之五十的人口进入城市,在 2025年,约三分之二的人口会进到城市,因此居住与生存空间是需要被解决的问题。这就牵涉到如建筑、道路、公共交通、城市的开放空间等议题,还有很多看不见的,如生态、空气质量、水资源等。例如 AECOM之前为北京所做的规划为例,北京的地下水源,由二十几年前地下水位开始逐年下降一米,至今北京已经是个缺水的城市,大家对城市的资源予取予求,却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而AECOM提出来的是,当未来处理城市问题的时候,不再只是从建筑着眼,而是变成探讨城市资源,从看得见、摸得到的,到看不见、摸不到的,如城市的经济、文化与人文。 AECOM结合所有不同的专业,不仅提供业主整合式的服务,更训练 AECOM员工能有多元化多面向思考问题的能力。 AECOM是个很年轻、有野心的公司,在定位上,希望走在这个专业的前端,纵然在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但 AECOM知道这是对的事情、应该做的事情,至于怎么做,正在摸索中。
王俊雄:这之间最大的困难为何?
乔全生:最大的困难是如何让不同专业过去的文化、专业上的包袱,重新开始接纳其他不同专业的文化,了解其他专业处理事情的方式和思维,最后在这过程中,适时的开始改变自身专业做事的方法。这是困难的,因为大多数人从大学开始思索问题,进入专业界工作后,已经有一套自我思索的习惯,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是垂直筒状的训练和思维方式。但 AECOM开始把这种筒状的思维方式打开,如何不用过去思维的方式,去接纳或理解别人做事与思考,再反过来改变自己,这是有一定难度的,而 AECOM正在做这样的事情。
亚洲经验
王俊雄:以 AECOM长期在「亚洲」工作的经验,在过程中,您认为这些亚洲城市的差别与其中特质的差异为何?
乔全生:差别在于每个国家有自己的文化、宗教与政治制度。例如虽然都是华人世界,但韩国做事的方法,与中国、台湾便有很大的不同。再如菲律宾是一个天主教国家,马来西亚是一个回教国家;从各国的文化到政治体系的差异,影响扩及风俗的差异。而AECOM为服务业,以业主为主,不论是城市、建筑或道路,与业主沟通的程序是必经的过程。在不同的城市里,因为不同文化的价值,这个程序、思维和愿望可能是不一样的。 AECOM的抱负是在亚洲这些不同的城市里能够长久的生存,真正了解所在城市的脉动、文化和经济运作的方法,并与这城市专业的对话,更重要的是提升城市专业团队的水平。
AECOM是设定一个专业的标准,当把标准设置清楚,大家就会看到事情原来是可以达到某种水平以上的,因为人是有竞争性的,当竞争的时候,人就会向上提升,以这个高水平做为标竿。相对而言,对 AECOM某种程度上就会有压力,因为 AECOM永远是要求员工,持续性地做别人的标竿。因此 AECOM得不断地在技术、营运管理上创新,甚至是自我期许做到比别人更好。在这个状况下, AECOM在每个不同的城市,就要非常深入地了解该城市和这个国家的文化是什么?怎么运作?水平在哪里? AECOM怎样能持续保持领先?换言之,社会、城市、文化、专业需要什么,让我们持续领先于这个行业,这是很重要的。
王俊雄:假设 AECOM在台湾设立公司,那么与 AECOM其他的公司之间的互动会是如何? AECOM怎么将国外的经验或技术于台湾可以被发展,是 by case,还是有一制度性?
乔全生:AECOM是有制度性的,比如 AECOM的管理模式,我们称作是「平衡矩阵模式」。第一个是分区域 –美洲、澳洲、欧洲和亚洲。而亚洲是一个很大的板块,在垂直项目, AECOM将亚洲区域再划分四个板块:中国、香港、东南亚和印度尼西亚,在这个板块之中,试图整合更多领域:管理、营运、当地文化、政治、经济,这一个横向的将专业项目,如:规划设计、建筑、基础设施、道路网络、生态等捆绑在一起。
每一个规划项目皆有一位全球的总裁,负责全球的规划设计,他的任务就是在这个专业水平线上,确保全世界均质,量与质量要均顾,包含人员的安排、基础的训练,到 knowledge的exchange都是其专业所需负责的,以此模式来确保每一个环节。此外, AECOM如果在台湾开公司的话,针对准备要发展的业务将依台湾的市场需求开始发展。例如, AECOM可以处理十项东西,但未必这十项都会做,依台湾市场需求,开始可能只有二至三项业务先展开,等根扎得深稳之后,再将其他业务带起来。因应台湾市场的成熟度而有所调整。
王俊雄:我是首次听到您刚才所提的「平衡矩阵模式」,在你个人印象里,有其他跨国公司曾经试着这样做过吗?
乔全生:我个人所知是没有类似的公司以此模式在处理事情。其他的跨国公司,第一个,其本身的专业有限,倾向只做几项专业,没有如 AECOM这么大规模或是如此复杂的组织。
今天 AECOM不是在卖「产品」,如果这样的专业服务称之为产品的话。例如麦当劳专卖汉堡,但是不可能只卖汉堡,而麦当劳在台湾和美国的 menu可能不完全一样,势必针对当地的市场需求靠位,而是由谁来决定?肯定是在台湾的公司决定的。这比喻或许不甚贴切,因为 AECOM不是麦当劳,但在概念上是相似的。第一,要先了解当地市场的需求,再者,是提供跨国性的高质量服务。
台湾的优势
王俊雄:以亚洲为例, AECOM的整体发展方向与重点是什么?
乔全生:因应未来人口的城市化问题,因此 AECOM未来最重要的发展方向,是找人口密集、经济繁荣的城市。 AECOM是顾问公司,其营运、商务都是有指标的,而人口密集的城市或国家,就整个亚洲而言,印度的经济非常蓬勃,这是众所皆知的,再者是中国。基本上未来在亚洲发展的主力,将会以这两个国家为主,做更深入的探究。例如在中国, AECOM于沿海的城市都有不错的进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都设有办公室,大约有一千三百位员工,如果扩及到亚洲,则是将近五千名员工,全世界有四万五千名员工。 AECOM未来发展的空间是很大的,中国人口量庞大,快速的城市化,理论上 AECOM在中国应该要做得更好,这也是我们责任所在。
台湾过去可能被边缘化,但随着经济的复苏,回暖的过程中, AECOM也开始意识到台湾这样的变化。AECOM希望透过台湾市场的拓展,能够吸引更多的台湾人才。台湾的专业能力与水平素养是非常高的,加上台湾人对文化的适应力很强,是「富战斗力」的人才,但就过去台湾专业外销的比例而言,相对是很低的。这些人才留在台湾有一点可惜,因为他们可以做很多事,创造很多影响力,所以 AECOM希望能借着未来在台湾公司的成立,能将台湾的专业人才带到亚洲其他城市,这不是要把台湾的人才挖走,而是让其专业的能力、知识和技术,有更好的发展与去处,这也是我们现在一步步尝试努力的方向。
王俊雄:这时代所有东西都是互相流动的,我们不能以从前旧有的观念,在内销与外销中间画一条线。东海大学的罗时玮教授便曾提及过他的观察,他提到这几年台湾有一个很大的转变,台湾开始变成一个「品牌」,台湾生产的、台湾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个品牌,但是台湾的建筑界,对这转变好像没有感觉,不觉得自己有一定程度的能力,甚至还不断去进口国外人才,这现象相当奇怪。
你自身也从台湾出发,对台湾也非常熟悉,相信 AECOM也运用很多台湾人的长才,您认为台湾在规划设计界里的优势是什么?
乔全生:台湾的优势是教育和专业的基础是很扎实的,这么说并不是指台湾的教育是完美的。另外,对于所谓中国文化的根柢也很强,这里的文化并不是指华人文化,而是台湾的传统文化,如待人接物,对事情的理性、容忍和包容,这种肯拼搏,可以放下身段、求生存的能力,是很强韧的,是一种很独特的文化。
台湾人可以在一种状态之下,思考怎么去求生存,然后在很艰难的环境下创业。台湾受儒家的影响根深蒂固,但在此文化下又能够去创造,这是很特别的。
王俊雄:你看到很特别的地方,包括连中国大陆的人都不见得有这个能力。
乔全生:中国大陆的问题是它在寻找一个新的文化,对于过去的东西则是无意识的在传承,不是一种有意识的发展扩大。然而在新的文化里,成长的速度太快、有意无意地自我膨胀,自我的意识太强时,因为不够谦虚、不够沉稳,是很危险的。
台湾过去也有一段时间如此,而这需要时间去沉淀,现在中国正在走那条路,整个社会环境都很浮躁,接连就会看不到问题的本质,只看到问题的表象,物空一切、目中无人。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这是时代给予他们的,没有厚德载物,现在的中国就是缺乏感谢这个大时代所给予的,然后自我充实。他们认为他的成功是应该的,是这个社会欠他的,这样的问题是比较严重,但我相信这是会改变的。例如北京奥运开幕式,看到的都是传承的东西,却看不到新的中国文化在哪里,都在吃老本,玩老祖宗的东西。到了最后的闭幕式,英国的表现就有所不同。欧洲这些老国,他们是在新的文化里看到过去旧有的东西。新的东西是从过去旧的东西长出来,但是大陆现在还没有看见。
王俊雄:假设将范围再放大到所谓的中华文化圈,比较韩国人的状态,台湾人的优势在哪里?因为台湾人往往并不知道自己的优势。
乔全生:我认为最后还是回归到文化上。韩国的业界环境相对稳定,比台湾人还要保守,其民族认同感又非常的强烈,所以他们走出其国内市场的心态并不强,他们与中国文化的共通性之间,还是有一定的距离。这对台湾而言是个好处,大陆这么大的板块就像你自己有一个家,在家的旁边有个很大的空地,而且这个空地还是很熟悉的,语言是共通的,再加上台湾求生能力是很强的,创意度也足够,简单的就能走过去对岸。
业界都知道韩国人有一种不服输的奇特文化。与韩国人做事的时候,虽然他们请 AECOM做顾问,但是他一直要告诉你,他也可以做到,而且可以做得比你更好,这是很奇怪的一个心态。这样的心态,我想是与其民族的自尊心很强烈有关。他们一直持续推动自身的能力,认为本身的程度、功力、技术、文化很高,甚至可以外销,但问题出在「封闭感」,这点与台湾相比,其柔软度就不如台湾这么好,台湾整个社会的可塑性非常高,适应力非常强,包容力也很大,这是台湾很特殊的一种文化。
王俊雄:AECOM有众多专业领域,在不同的专业里,以您的观察,台湾在哪些专业表现上是比较强的?哪些是比较薄弱的?
乔全生:台湾的专业都很强,都值得借镜。举例而言,在环保废料的处理上,台北的垃圾回收已经变成示范案例,韩国已经学去了,而现在大陆也要学。其实台湾的问题是「怎么走出去」,然后带到不同的城市社会,这是台湾目前比较欠缺的视野。台湾这个品牌与国际的结合需要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王俊雄:AECOM目前有进入台湾市场的准备吗?
乔全生:AECOM正计划进入台湾市场。我们希望为台湾带来一种新鲜的空气,带动台湾整个专业的提升。让社会与业界知道 AECOM做事的方法、做事的态度,带进一种气质进来。 AECOM不是做单一生意,还要找回头客。
城市的规划需要长时间进行,在中国很多城市的问题是,在尚未思考清楚城市定位时,就赶快将「国际建筑大师」邀请进来,然后做了一个 CCTV,这是本末倒置的。例如我们从 1997年便进入中国市场,当年那是一个未开发的土地,有如一个烂泥滩,什么都没有,往前走走多看一看,鞋子都烂掉,西装也毁了,可是这就需要富有想象的空间。当时业主告诉我们要在三个月的时间内做完规划,但是十几年过去了, AECOM的同事现在仍在当地耕耘,诚品书店在中国大陆这么多城市里,最后找到这个地方进驻,不是选择在上海、北京,而是选择在苏州,此时便显现其规划背后的价值。太多城市需要这样的帮忙, AECOM要做的便是很安分的将事情真正做好。
AECOM其实像是在做室内设计,室内设计与室内装修不一样,现在很多人都是在做室内装修,而不是将空间的动线、尺度、氛围决定以后,再去决定要摆什么样的家具。而我们的城市需要的是先将整体框架与肌理清楚架构出来,然后才是让建筑师或景观设计师来做设计。当今天大家看到金鸡湖规划上的成功,其实并不是这个景观做得多好,而是它的肌理是对的,是经过逻辑性的思考过,所以于金鸡湖内,人是感到自然的、很顺畅的。再举台中绿园道这项规划案,大家最后看到的,大部分说是景观做得很好,但重要的是在做景观之前,整体的框架、肌理是非常有逻辑的,为什么这个地方要放这个东西,要用这种语言,要有这种表情,都是已经被清楚地理顺过,这也是一种文化。
AECOM喜欢做这样的事情,大家往往看到的都是事情的表象而没有看到本质,因此我们希望在过程里,能让业主看到本质在哪里。而事情可以如何地被思考,是有很多解决的方法,不是只给你一个答案。
关于举办Bootcamp
王俊雄:AECOM对于固定举办这样的 Bootcamp训练营,其最初始的想法是什么?
乔全生:Bootcamp是从一个原有的活动 –Summer Intern Program演变而来。 Summer Intern Program已举办有二十六、七年了,在暑假期间AECOM会将全世界的大专学生集中在一起做一个设计元素,项目完成后,再分派学生到 AECOM不同的办公室去实习。但这个 program过去是针对学生,借着活动来招收一些公司未来的人才。
因为挑选过程是由全世界各大学作精英式的挑选,因为这样的过程,形成一个有如「品牌」的活动。我们提供食宿、来回机票,不仅仅是带学生到不同的城市去做为期两个星期的训练营,还将学生送到不同的办公室实习,并给付薪水,所以这对学生而言是诱惑力很高的活动,全世界每年暑假都许多学生想要参加。也因借着这个活动, AECOM吸引了全世界许许多多的顶尖优秀人才,像是一个人才培训;如果这些曾参与训练营的学生毕业之后,不能到 AECOM工作,当他在不同的岗位任职时,他也会了解我们这家公司在做什么,像是播下个种子一样。
之后我们思考,何不将这样的资源用在培训 AECOM自己内部的员工,所以在亚洲用了这样的概念,针对我们自己内部的人员培训,但内部的人员训练两周可能时间太长,因此就办了时间较短的、强度更高的,就是Bootcamp新兵训练营。这些员工进入公司有一段时间,有一定的经验,对公司运作大致了解,但过去他们的工作经验中不一定能够与北京、印度或新加坡等其他分公司的同事合作,因此藉由 Bootcamp将他们集中起来再做一个相连,活动结束回到办公室以后,就有更深刻的公司精神与文化的烙印。这又响应到从一开始提及的,一家企业或公司,重要的不是制度,而是文化,有了自己的文化与人才之后,公司才能够走的长远。
Bootcamp这个活动,第一是如何让这些优秀的人才,再一次经历这种文化。第二个重要目标是,透过活动能够与这些城市结合,让城市理解到AECOM的文化与做事的方法,这是一种无形的、比较软性的市场推广方式。例如这次在台北举办的活动,基地于万华艋舺地区,设计成果给你的不是一个 solution,而是一个思考模式,告诉你这些问题是可以如何被思考的,所以 AECOM会提出六个不一样的可能解决方案,同时也鼓励每个团队有不同的思考方法,这是重要的。另外,在每个团队里有学生、有专业人员,有学建筑的、城市设计的、景观的、经济等不同背景的人员,如何与团队中其他不同的专业合作,并在七至八天内这么短的时间,从经济、文化、机能层面去考虑,并将自己的想法与团员协商讨论,到最后向评图委员完整的将想法清楚表达出来,这都是很重要的事情,是一个专业应该有的态度。
透过这样的方法,就是一种软性的促销,因为有这种态度,或以这种方法做事的公司不多了,所以当消费者曾经沧海难为水,得知到这样的做事态度与方法之后,将来在找公司的时候,就会立即将不是他要的公司淘汰,而这个淘汰不是去跟业主说好坏,而是让业主看过好的东西后,他自己就有选择、评判的能力。
因此在选择城市的时候, AECOM喜欢城市是有趣的、有创意的,愿意接受新观念,但自身的专业可能尚不是这么成熟的。另一个是选择课题时,越复杂越难处理的城市是我们乐于挑战的,因为AECOM不是要告诉你一个答案,而是要提供一个思维的方式,让业主了解他们是可以这样去思考问题。
王俊雄:听您这么说令我蛮惊讶的,因为 AECOM其实是蓄意选一个困难的项目。
乔全生:AECOM不是给你一个 solution,因为城市问题所牵涉的层面很广,不单是一个专业设计师能够解决的,其与政治、经济有关系。例如换一任市长, solution可能就不一样。因此知道怎么思索问题才能够找到答案的这个过程,才是重要的。 AECOM某种状态是一个新的公司,我们在倡导的是一个新的文化、 total solution,AECOM也在创造一种新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