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长退出学术委员会就是去行政化?


大学校长退出学术委员会就是去行政化?
 
在山东大学最近公布的新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名单中,校长徐显明的名字悄然消失。在此之前,已有吉林大学等少数几所高校的校长作出了这样的选择。(7日新华网)
大学校长退出学术委员会,这样的“官学分离”尝试固然有其积极意义,把学术事务上决策的权力交给专家教授等学术权威,崇尚学术至上,推动教授治学,有利于打破行政权力的羁绊,更好地促进学术领域的自由和民主,给大学教育和学术研究注入活力。
不过,将校长退出学术委员会看成是大学去行政化的举措甚至标志,显然是一种误读。大学行政化色彩过浓,主要表现在大学本身和大学管理者与政府官员行政权力的趋同,这一体制容易让大学校长们更多地倾向于追求行政级别和相应待遇,并以此为荣,而不是专注于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令大学缺失应有的精神和活力,进而制约了更多、更有影响力术业成果的诞生。
大学校长退出学术委员会,仅仅是高校内部权力的重新分配,而不会对高校和校长们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意味着大学管理者从此不问学术,不管研究,成了纯行政化的“脱产”官员,这样的高校岂不更演变成彻头彻尾的行政机构?而所谓的学术委员会不过是这一行政机构中的一个“附属组织”或“业务部门”,没有人事权、财权,又不能背靠校长这棵大树,拿什么去独立进行学术决策?
因而,校长不再在学术委员会挂名,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形式上的变化,何况某些高校的学术委员会也只是个摆设。要让大学真正去行政化,校长不是要退出学术委员会,而是要弱化在学术委员会里的行政权力影响,强化在其中的学术权威影响。如果仍然按照行政级别,而不是按照学术威望,决定其在学术委员会里的“职务”,去行政化也就不可能有实质性的突破。
从社会层面剥离行政级别,确立以学术论英雄的内部管理、研究、评价机制,特别是作为大学校长把主要的精力集中于教育资源的配置、学术成果的研究推广,高校的去行政化才有可能真正走上破冰之旅。